“頭頂云霧腳踩霜,蕎麥粑粑蘿卜湯。以前的光明村只是一個貧困的深山村落,交通閉塞,下山去漾濞縣城趕集一個來回要一天的時間,豐富的核桃資源難以走向市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光明村黨總支書記楊雪明說。 光明村屬于100%純山區面積,2017年有304戶1297人,2018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76人,通過抓實黨建扶貧“雙推進”,推進精準扶貧,2019年該村貧困戶全郎貧困退出摘帽,高標準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截止2019年底,光明村集體收入達22萬余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3191元。 2003年12月,魏定奎退伍回鄉,希望發揮退役軍人的優勢,為家鄉的發展作貢獻。2013年5月,經村民選舉進入村委會班子成員,現為光明村委會主任。在光明村,像魏定奎這樣的退役軍人有24名,其中有5名是黨員。 查守杰,2003年入伍,2007年參加中東維和一年,2008年從部隊退役回鄉后,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2013年在光明村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為了帶頭發展村生態旅游事業,于2015年開辦“漾濞老查家民宿農家樂有限公司”。 現擔任光明村第二黨支部書記的張進偉老人,也是一名退役軍人,黨性強、作風扎實,帶領村民小組,完成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周發德,1969年4月入伍,1973年2月退伍回村,在他孫子18歲那年,他動員孫子當了兵,到部隊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入了黨,了確了爺爺在部隊沒能入黨的心愿。2019年,孫女周素亞也成為了一名正式黨員,現在在光明村委會工作。 魏定奎、查守杰、張進偉、周發德等退伍軍人在光明村黨總支書記的楊雪明的帶領下,離軍不離黨、退伍不褪色,班子成員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顧大局、視大體,緊緊團結在光明村黨組織的周圍,利用千年村落區位優勢,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創新發展,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建設“云上”幸福村莊,在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社會綜合治理、鄉村振興的實施中,擼起袖子加油干,樹起標桿當先鋒,時刻為光明村村民謀福祉。 圍繞夯實“組織帶”,采取強思想教育,以火塘會、庭院會、林間會、燈下會、田間會等形式,深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強陣地建設,建好用活3個支部活動場所,建立“四站一室”,認真抓好黨員服務站、便民服務站、文化服務站、發展服務站、衛生室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民生、服務黨員的作用;強活動內容,把黨組織活動“舞臺”搭到自然村、搬到農戶家中、移到田間地頭,形成“頂在前面干在難處”的濃厚氛圍,讓群眾走出家門,為群眾交流互動搭建平臺。 為培育“能人帶”,該村黨總支采取在教學中育、群眾中培養、企業中帶、項目中鍛煉、社會中引進,培養政策宣傳能人、技術技能能人、服務發展能人、致富帶頭能人;采取“鄉土能人+農戶”,每戶至少有1名鄉土人才掛鉤幫扶農戶,做到能人帶戶、能人帶富;帶動群眾,廣泛動員鄉土能人想在前、讓在前、干在前,帶頭配合、支持和參與產業振興、鄉村旅游等重點工作,帶領各民族群眾致富奔小康。同時,發揮“黨員帶”,規范黨員發展機制、黨員服務機制、黨員帶頭機制,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特別是退役軍人黨員的示范帶領作用。 有退役軍人在的地方思路就清晰。 光明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兩年前引進蒼山石門關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高標準打造“云上村莊”,村民“土地入股,讓土地生金;核桃入社,讓核桃樹變成搖錢樹;產品入網,讓土貨變金貨;院子入景,讓村變美戶變靚;勞動力入園,讓百姓在家門口務工創業就業。”成立光明村農家樂協會,培養“農家樂”經營帶頭人,促進餐飲、民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以體驗“原生態之旅”為主題,打開“舊墻院”,精心打造集休閑、度假、美食、民俗風情文化為一體的民俗客棧和農家樂等,讓游客領略“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的原生態美景,品嘗純天然綠色美食。 以“黨建+脫貧攻堅+鄉村旅游”為抓手,光明村采取“掛包幫干部+黨員+建檔立卡貧困戶”等模式,立足本村地域、資源優勢,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黨建推動鄉村旅游,打造民族風情、特色餐飲、自然觀光、康體休閑、徒步探險的鄉村旅游勝地,做到一村一品、一戶一策,不斷發展壯大鄉村旅游。并充分利用建檔立卡戶剩余勞動力,強化技能培訓,實現建檔立卡戶每戶家庭收入不少于8000元,“天然氧吧”“云山村莊”“民俗之地”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 為加大核桃撫育管理,促進提質增效,該村對600多株古核桃樹進行掛牌保護。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發展以核桃、中藥材種植、生態養殖等為主的特色產業,全村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加入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20戶建檔立卡戶持續增收。 光明村的查守榮家有4口人,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在各級黨組織、扶貧工作隊和當地黨員的幫助下,已經脫貧退出。 “我給查守榮家算了算,2017年,將核桃、中草藥種植、養豬等幾項收入相加,他家年收入不下六七萬。”楊雪明說,已遠超脫貧標準,這是高標準退出。近年來,外地來光明村休閑、度假的游客不斷增多,不僅貧困戶受益,開農家樂的村民也得到不少實惠,蘇果興家就是一例。 “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去年農家樂收入十三四萬,旺季時忙不過來,得請小工幫忙。”蘇果興說,除了農家樂,去年核桃收入還有3萬多元。在光明村,像蘇果興家開農家樂且受益的,還有19戶。 2019年,光明村先后被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美麗田園果園景觀”“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云南省美麗村莊”等稱號。光明村雞茨坪小組被授予“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光明村,從“村舊民窮、閉塞落后”到“生活幸福、未來可期”,短短幾年,光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華麗蝶變”。 如今的光明村核桃遠銷海內外,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點,村民通過土地入股改善了生活條件,真的是集體富足、村民富裕。 這一切得益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的推進,得益于鄉村旅游的發展,更得益于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干群同心苦干實干及退役軍人黨員的帶領示范作用。他們,脫下軍裝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退役軍人,他們,讓光明村“云上”脫貧真光明。 云南網通訊員王正明郝琎周素亞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