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出生的格桑旺久總說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藏語中,格桑旺久是幸福順利的意思。 201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祝活動時,習近平同志來到格桑旺久家中看望。“總書記就坐在這里,問家里幾口人,蓋房子花了多少錢,還有什么困難,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格桑旺久深情地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總書記還特別囑咐,讓孩子讀書,沒有文化不行,我一直都記得!” 2015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66個國慶日到來前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格桑旺久再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一見到我,就說,你就是林芝的格桑旺久”,格桑旺久激動地站了起來,“我趕忙說,對,對,總書記又問我,日子過得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我說,沒有困難,日子好著哩,越來越好……” 格桑旺久久久凝視著墻上兩幅珍貴的合影照片,幸福伴著爐火上的酥油茶在客廳飄香四溢。 習近平的囑托 早在1998年,時任福建省委領導的習近平同志因福建對口援助林芝地區,就曾專門來到林芝市巴吉村調研。據村里的老人回憶,那時候村里還比較貧窮,盡管有人買了大貨車運木料,也有人買了翻斗車搞工程,但大多數人都不富裕,村里的路也是土路、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彎彎曲曲的,下雨時沒穿雨靴根本沒法出門。更重要的是,增收全憑個人,發展缺乏思路。 周浩是巴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這個在這里土生土長的敦實的年輕人向我們講述,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為大家指明了方向。“一起富起來才有意義”“要重視發展集體經濟”“堅持因地制宜,廣開致富門路,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時隔多年,殷殷囑托、切切情意始終深深烙印在所有巴吉村百姓的心里。 巴吉村大力興辦村集體產業,先后成立汽車運輸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雪域江南宏鑫建材市場、林芝物流產業園等。依托世界柏樹王景區優勢,巴吉村組織群眾參與到旅游服務產業,辦起了土特產一條街,設立展銷攤位,每年能夠為銷售群眾帶來3、4萬元收入。2017年開始,又投資3362萬元對景區進行升級改造,包括游客中心、景觀工程、綠化工程、導視工程,景區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僅此一項,巴吉村就有42戶農牧民無償獲得景區商鋪,村集體獲得幾十萬元的門票收入、商鋪租金以及土地租賃費,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增收4000元,輻射全村470多人增收。 離巴吉村不到十里地,有一株樹齡超過3200年的“世界柏樹王”。如今,這片柏樹資源已被開發成世界柏樹王園林景區。求是網記者 劉玉冰 攝 “這可以說是巴吉村產業發展的一次轉型。升級后的景區每年可為村里增加200萬元收入。證明因地制宜搞鄉村旅游的確大有可為。”村主任米瑪這樣說。 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隨著建材市場、生態旅游、物流園區等產業的紅紅火火,巴吉村村集體收入也從當年的100萬猛增至1200多萬。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4萬元,每戶分紅最少1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壯大,不僅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而且推動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 。 巴吉村村委會。求是網記者 劉玉冰 攝 硬化村道、鋪設排污管道、改造飲用水管道、修建蓄水池、實施改廁工程;全村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為100%;興建了一大批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組織群眾開展鍋莊、拔河、抱石頭、工布響箭等多種文體活動,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在自娛自樂過程中健康身心、陶冶情操。巴吉村還為70歲以上的“壽星老人”和在讀大學生發放了每人2000元的生活補貼,從老到小,幸福指數不斷攀升。2017年11月,巴吉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村醫療室里常用藥物、體檢設備、輸液設備全都齊備,完全可以保證村民小病治療不出村”,周浩興奮地說著,“我們已經做到了全村村民參保率達到100%,艾滋病預防知識宣傳面達100%,產前檢查覆蓋率達100%,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衛生水平和健康狀況都有明顯提高……” 巴吉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山巒疊嶂,白云依依,人們圍坐在貢嘎家里,吃牛肉,喝奶茶,拉家常。門一開,他的女兒貢桑旺姆進來了。得知她正在首都經貿大學讀書,同行的記者饒有興趣地問道, “姑娘,畢業回來嗎?” “回。” “為啥?” “嗯,我最喜歡這里的格桑梅朵。”姑娘羞澀地說。 這時節,庭前屋后,漫山遍野,處處都是盛開綻放的格桑梅朵。格桑梅朵,藏語中的幸福花,豈不恰似這幸福甜蜜的小康生活!(來源:中國西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