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沒這個權力” 一個老地委書記的妻子和家人怎么會在農村?從大柳水村出來后,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頭縈繞。 “是老書記自己不讓辦‘農轉非’。”熟悉情況的人解釋。1964年,楊善洲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組織上提出把他愛人轉為城鎮戶口,他謝絕了;1978年,上級組織部門有個通知,地、師級干部,家在農村的妻子、母親、不滿16歲的子女可以轉為城市戶口。當時,楊善洲家除大女兒外,都符合進城的條件。當組織部門將他家“農轉非農業人口”的報告打上去時,他堅決要求撤銷報告。他說:“身為領導干部,我應該帶個好頭。我相信我們的農村能建設好,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許范圍內的照顧也不給家人享受,楊善洲做過的類似事情數不勝數。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區中專生招考張榜處,有個18歲的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在榜上尋找了無數遍,還是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楊善洲過來拍拍自己小女兒楊會芹的肩頭說:“別難過,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還考不上你能給我安排個工作嗎?”女兒可憐巴巴地問。楊善洲緊鎖眉頭,嚴肅地看著女兒:“不行!我沒這個權力。” 1986年,姚關鄉的一位副鄉長在楊善洲家看到老書記的老伴和女兒們正在吃包谷飯,得知老書記家里的糧食不夠吃只好用包谷摻在飯里時,這位副鄉長流淚了,當即讓鄉民政給老書記家里拉去了兩袋救濟糧。楊善洲知道后,批評了他:“好多人家連包谷飯都吃不上呢,接濟要接濟比我們更困難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將送來的糧食退了回去。這一類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 隆陽區芒寬鄉現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鄉,全鄉的咖啡連片種植面積超過萬畝。可在30年前,這里的咖啡樹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種植產業的長足發展是在楊善洲走進芒寬田間地頭,鼓勵群眾大力發展咖啡種植之后發生的。1980年10月,楊善洲到了潞江壩的芒寬公社。他聽說新光大隊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員,種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戶,曾因種咖啡挨過批斗,便想讓朱自祥帶頭發展咖啡種植。楊善洲踏進朱自祥的家園,摸著咖啡樹說:“過去,我也沒頂住‘左’的妖風……我看這咖啡樹是搖錢樹。” 朱自祥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楊善洲又說:“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這一項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經濟收入,已提前達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這個典型應該快快推廣。”就在那一年,全國咖啡生產會議現場會在芒寬新光大隊召開。從此,咖啡種植在芒寬得以迅速發展。 “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脫離群眾,都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要多為老百姓辦實事。”這位84歲的老黨員說。(來源: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