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火相傳 紅色烏蒙決戰貧困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80年后,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昭通,這個被紅軍精神洗禮過的革命老區,圍繞5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年脫貧目標,鎮彝威革命老區3縣200多萬各族干部群眾緊緊抓住國家和省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弘揚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掛出作戰圖,攻堅克難拔窮根,砥礪奮進謀跨越。在巍峨綿延、磅礴千里的烏蒙山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 列出時間表,鋪開作戰圖,立下軍令狀,脫貧攻堅戰猶酣。 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全面實施脫貧攻堅、交通先行、產業培育、新型城鎮化、教育興昭、生態文明“六大戰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奮力闖出一條革命老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推動老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仲秋時節,行走在鎮彝威革命老區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戰鼓擂動,一場亙古未有的巨變正在烏蒙大地上續寫著昭通光榮而輝煌的歷史。 吹響沖鋒號 打響攻堅戰 “信念堅定、不怕艱苦、意志頑強、團結奮斗”,這是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過昭通,為老區人民留下寶貴的長征精神。 歷史的榮耀斑斕多彩,現實的窘困如影隨形。“決戰貧困,決勝小康,堅決打贏烏蒙山云南片區和鎮彝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鎮、彝、威3個革命老區縣地處國家正在實施的烏蒙山連片扶貧開發的核心區,所處區域高寒冷涼、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低、自我發展能力低,是我省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截至2105年底,3個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2萬人,占昭通全市111.95萬貧困人口的一半,占全省574萬貧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我省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革命老區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就不是完整的全面小康。” “打好鎮彝威革命老區扶貧攻堅戰不僅是政治任務,也是歷史使命。” 鎮彝威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牽動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心。省委書記陳豪不但把掛鉤聯系點定在鎮雄縣芒部鎮松林村,2015年下半年3次深入3縣調研、召開現場辦公,最終促成《昭通市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并于2015年12月14日在省政府第76次常務會議上通過,吹響了革命老區3縣脫貧攻堅集結號,打響了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攻堅戰。 《三年行動計劃》總投資98.82億元,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3年攻堅期內,通過組織實施好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能力素質提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6大工程,實現鎮彝威3縣整體脫貧摘帽和農民增收,2019年至2020年繼續鞏固提升后,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揚革命老區光榮傳統,決戰貧困、確保老區縣如期脫貧。今年以來,圍繞《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省主要領導和全省各部門、各掛鉤單位紛紛深入3縣真心謀劃,真情投入,不忘初心,動真情,扶真貧,已成為各級各部門和幫扶干部的自覺行動。 咬定目標,全力以赴,苦干實干,向貧困發起總攻,確保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已成為鎮彝威3縣200多萬干部群眾的共同心聲,成為奏響在烏蒙山腹地的主旋律。 制定作戰圖 列出時間表 “2017年威信在全市首批出列;2018年鎮雄、彝良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倒排時間表,制定路線圖,立下軍令狀。”面對2015年底還有28萬多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需要脫貧的艱巨任務,作為我省人口大縣、貧困人口名列全省第二的縣,鎮雄縣制定了全縣的3年脫貧工作規劃和年度脫貧攻堅實施意見,每個鄉鎮、村組及每戶農戶都有具體的脫貧計劃。根據脫貧工作規劃,詳細列出任務清單,明確了3年脫貧攻堅要完成的具體任務,按照清單逐年、逐項實施到位。 彝良縣以《三年行動計劃》為統領,圍繞全縣梯次脫貧目標,各鄉鎮對照“四通四有”、“五通一有”、“十有一保障”的脫貧標準,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全面梳理項目并形成了項目清單。 圍繞三年行動計劃兩年完成目標,威信縣認真制定《威信縣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兩年行動計劃》,精準繪制出扶貧攻堅路線圖,掛圖作戰、集中火力,打好 “組合拳”,確保精準脫貧工作落到實處。 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按照《三年行動計劃》,鎮彝威老區各級各部門和干部群眾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結合昭通市制定的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四看勞動力素質強不強、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樣“五看法”脫貧標準,紛紛掛出“作戰圖”,認真抓好產業扶貧、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緊盯目標,對標對表,確保各項工作按時間節點強力有序推進。 拔掉窮根子 脫貧奔小康 初秋時節,走進威信扎西鎮荒田紅軍苗寨。放眼處,青山掩映下,一幢幢灰瓦白墻的苗族民居映入眼簾。寨子里,瀝青路、水泥路干凈整潔,山間梨樹、板栗樹、核桃樹果子掛滿枝頭。動人的歌聲唱起來,美麗的苗族歌舞跳起來,世界各地的游客進寨來……昔日滿山荒涼、衣難遮體、食難果腹的現象一去不復返。這僅僅是鎮彝威革命老區縣脫貧攻堅,脫貧奔小康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威信縣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關注民生、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將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能力素質提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治理“六大工程”項目建設落到實處。 “紅色扎西,勝利起點。”革命老區威信正處處綻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脫貧攻堅既要“摘窮帽”更要“拔窮根”。為阻斷代際貧困,鎮雄縣投資3億多元,引進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在鎮雄縣創辦占地300多畝的云師大鎮雄附中,這是該縣正在實施教育扶貧、補齊高中教育“短板”的大手筆。目前,鎮雄縣各級干部切實將責任扛在肩上,以“敢拼敢干敢擔當”的精神,以不負良心不負黨的品質,圍繞2018年“縣摘帽、村銷號、人越線”的目標,通過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扶貧模式,全面打好“組合拳”,在大雄古邦書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鎮雄篇章。 “老區要脫貧,離不開產業發展。”“將軍故里”彝良縣把產業發展作為全縣脫貧致富引擎來抓。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在穩定糧煙畜等傳統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根據適宜種植區科學劃分區域大力發展核桃、花椒、竹子等優勢產業,著力打造“彝良黑山羊”和“小草壩天麻”兩大特色產業品牌,不斷推進一鄉一品既富民又強縣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做到短期能脫貧,長期能致富。在最具優勢的天麻產業上,該縣已形成“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截至目前,該縣天麻仿野生種植面積達到5.99萬畝,年采挖天麻2.68萬畝,鮮天麻產量達2294萬斤,實現種植產值15.28億元,天麻產業已經成長為彝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柱產業。 聲聲戰鼓催,巍巍烏蒙山腹地的鎮彝威革命老區縣,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 “在昭通的扶貧攻堅工作中,我們始終秉承紅軍長征克服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決戰脫貧、決勝全面小康。”在采訪組多日的采訪中,感受到的是昭通人民正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闊步前行,奮力繪就中國夢波瀾壯闊新篇章的正能量。 昭通市委書記范華平表示,在昭通的扶貧攻堅工作中,全體黨員要學習紅軍信念堅定,堅定脫貧攻堅的決心;在決戰脫貧、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我們既要看到成績,也不能因為現有的成績沾沾自喜。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得把群眾的創造力和智慧發揮出來。 “從1935年至今,威信縣始終堅定著共產主義,貫徹著扎西會議信念堅定、不怕困難、意志頑強、艱苦奮斗的精神。”威信縣委副書記、縣長肖順興表示,現在,威信縣還有3000建檔立卡貧困戶,短期內,威信縣將通過餐飲業帶動群眾脫貧,同時,加大貧困縣修房修路力度,帶領全縣人民同全省一同如期實現小康目標。 彝良縣有2804平方公里,15個鄉鎮,地處在全國扶貧攻堅的重點烏蒙片區內,有10個貧困鄉鎮,102個貧困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作為革命老區,彝良縣傳承著紅色基因,“在抓好脫貧攻堅的工作中,發揚著紅軍長征精神和羅炳輝將軍英勇奮戰的精神,把高寒邊遠、貧困山區、少數民族村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集中財力幫助家鄉脫貧。”彝良縣委書記姚勇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說:作為全省的革命老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鎮雄逐步探索出扶貧攻堅的“鎮雄路徑”,計劃平均每年實現8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全縣42萬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巧家縣委副書記毛玖明表示:巧家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要先修路,按照計劃今年絕大多數行政村都能通上硬化路。此外,巧家縣將狠抓農村危房改造項目,今年已完成近1萬戶左右的改造項目。 “紅軍在彝良留下的堅定的信念,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敢于勝利的精神,激勵著彝良人民,始終堅韌不拔、奮發向上。”彝良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倫榮的話,道出了彝良群眾的共同心聲。 》》》人物故事 “天麻王子”的“小康夢” “我自己的夢想就是希望能通過天麻的仿野生種植帶動更多的鄉親走小康社會。”雨后的小草壩空氣格外清新,在仿野生種植有天麻的山坡上, “天麻王子”楊洪述一邊用手“挖”天麻,一邊敘說著自己的“天麻夢”。 1996年,23歲的楊洪述本可做一名人民教師,但他還是選擇放棄“鐵飯碗”,拿出了所有家當,全部賭在了天麻仿野生種植上。歷經3年努力,楊洪述如愿收獲了種植天麻后的第一桶金。2002年初嘗甜頭的楊洪述擴大了5倍的種植規模,種下了1500塘天麻,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天麻生產缺少營養菌,產量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投入的六七萬元打了水漂。但他并沒有放棄,一邊查詢資料、一邊到處走訪名家。之后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周鉉的悉心指導下,楊洪述掌握了在天麻仿野生種植中密環菌作用,并在種植實踐中克服了種質退化、產量低和科學合理使用菌材等技術,使彝良小草壩天麻仿野生種植成功率由原來不足10%,提高到96%,楊洪述獲得了“天麻王子”的美譽。 楊洪述生長于天麻之鄉彝良小草壩,這里是革命老區,也是羅炳輝將軍故里,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途中三進三出彝良奎鄉,開展了千里烏蒙回旋戰,留下了一段光輝的紅色記憶。“在我們的血液里都流淌著一種吃苦耐勞、同心協力、團結奮斗的紅軍精神,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楊洪述通過種植天麻實現了自己的“天麻夢”,可他覺得應該帶領更多的鄉親共同脫貧致富。 為實現自己的理想,2012年,楊洪述帶頭在小草壩村成立了彝良縣原生態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之前小草壩海子社也有農戶種植天麻,但零星種植戶僅有七八戶。時至今日,合作社在海子村流轉閑散林地2500多畝,會員發展到140多戶,輻射帶動附近海子、高坎、文廟等10多個村民小組500多戶群眾進行天麻仿野生種植,常年解決150多人的就業問題。2015年,合作社社員戶均天麻種植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其中10多戶種植大戶年收入超過3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