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見證 軍民情深民族和諧 80年前,一支“紅漢人”的軍隊到達中甸藏區,他們要求全體干部戰士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并特別規定了十條對藏族群眾的政治紀律,這對后來黨的民族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80年后的今天,當記者走近歷史,發現長征精神的傳承依然清晰可見,高原各民族群眾相親相愛、團結互助、信仰自由。 鼓聲不斷、梵音繚繞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噶丹·松贊林寺,在秋日的陽光中熠熠生輝。 記者沿著氣勢恢宏的扎倉大殿一側拾級而上,只見頂層正樓內高掛著的“興盛番族”錦幛,訴說著當年紅軍長征經過迪慶時留下的那段傳奇故事…… 見證—— 軍民互助傳佳話 “爺爺說,那一年,來了一群相當可憐的窮苦人。他們衣著破舊,有的連鞋子都沒有,令人動容。”85歲的松贊林寺老僧魯茸達吉娓娓說起當年紅軍和寺院的情緣。 1936年4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從麗江渡過金沙江進入迪慶藏區境內。對于人生地不熟的紅軍來說,將面臨又一場特殊的考驗。為順利通過藏區,完成籌糧整訓和北上任務,紅軍通過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的宣傳,讓歸化寺(即松贊林寺)僧侶對紅軍有了初步的認識。該寺松謀活佛派夏拿古瓦作為代表與紅軍聯絡,賀龍請他轉告藏族同胞,紅軍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保護僧侶和大家的安全等。 5月2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應邀來到松贊林寺,受到僧侶們的熱情歡迎。賀龍對八大老僧說:“紅軍是中國的革命軍隊,是為各族人民的解放路過中甸藏區,是番族人民的好朋友。寺院對紅軍的支持和幫助很大,我們表示感謝。”并親筆題寫錦幛贈送給松贊林寺,意在祝愿藏族人民繁榮昌盛。松贊林寺方面當即表示擁護紅軍,將給予紅軍籌糧支持。隨后寺院打開3個糧倉,拿出2000多斗糧食(約6萬余公斤)賣給紅軍,還為紅軍籌集了牦牛肉、紅糖、粉絲等食物。當紅軍離開迪慶北上時,寺院派出80余人沿途接洽疏通關系。 紅軍走后,松贊林寺將所贈錦幛、文件、禮物等視為珍寶,妥善保存,留下了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美好佳話。如今,賀龍親筆題寫的錦幛作為國家級文物,珍藏于國家軍事博物館。 “當時,寺院在小街子村的草地上搭了一個大棚子,青稞倒在上面堆成一座小山包。剛開始,紅軍還不會把青稞炒了磨面,直接就煮來吃。”魯茸達吉的爺爺也是松贊林寺的僧人,曾親歷過這段歷史。在往后的歲月中,老人常常感慨:“紅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尊重宗教信仰,任何人不準隨意進入寺院,更不會拿寺院和老百姓的一針一線。 80年來,民族團結的薪火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雪域高原上開出了絢爛的民族團結之花。 “我們僧侶在為祖國繁榮昌盛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同時,也發自內心地愛國愛教。”緩步走進扎倉大殿,該寺事管會常務副主任丹春熱忱地介紹了各級各部門支持寺院建設的情況。“一直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寺院的建設都非常關心和支持,比如2012年完工的扎倉大殿保護性重建工程,投資額就達到1.4億余元。”丹春說,迪慶州還為僧侶解決了醫保、低保、房保和意外保險等,各駐地部隊也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僧侶排憂解難。 傳承—— 軍民融合促進步 在香格里拉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有著“月光之城”美譽的千年獨克宗古城是迪慶旅游熱點之一。 2014年“1·11”火災發生后,迪慶軍分區第一時間趕赴火場一線,拆除著火商鋪木質屋頂,建立防火隔離帶,搶運周邊商鋪貴重物資,最大限度減少群眾損失。大火撲滅后,他們又成立心理服務隊和物品搶救隊,執行善后“三清”規定,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城原貌,拭去了月光城的累累傷痕。在很多藏民心目中,他們正是當年紅軍的傳人,駐守高原的“紅色傳承者”。 80年來,“穿一身軍裝,保一方平安”,人民軍隊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成為紅軍傳人許下的錚錚誓言和一直踐行著的莊嚴承諾。迪慶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楊理智說:“作為新一代的高原革命軍人,官兵們多年來始終不忘自己的光榮使命,通過開展‘學講民族語言、學跳民族舞蹈’,讓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相融相承,讓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成為官兵共識,讓推動‘雙擁’工作成為自覺行動。” 近年來,迪慶軍分區在開展“軍人和僧人、營院與寺院”互訪活動中,先后發放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傳單10000余份,進村入寺入戶做工作200余次,定期為僧侶和群眾送醫送藥并宣講政策法規,形成了“話團結、送健康、促和諧”的良好環境,促進了迪慶的穩定和諧。 “視人民為親人,以駐地為故鄉。”在雪域高原,官兵們早已把打造美麗藏區當作己任,做參加支援地方建設的實踐者。為更好地傳承優良傳統,迪慶州委、州政府和軍分區在賀龍臨時指揮部“中心鎮公堂”原址上投資1599萬元,修建了紅軍長征博物館,并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每年開展“尋訪紅軍足跡、聆聽紅軍故事、爭當紅軍傳人”的活動,組織黨政軍領導干部重走長征路,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艱苦歲月,激發黨員干部革命斗志。 “在新兵入伍、重大節日,軍區獨立營都要開展‘為第二故鄉做貢獻’專題教育;在老兵退伍之際,都要邀請地方人員參加退伍儀式,共敘軍民魚水深情,積極營造軍政軍民團結良好氛圍。”楊理智說,獨立營以《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為依據,教育全營自覺遵守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族習俗禁忌,自覺做到不利于團結的話堅決不說、不利于團結的事堅決不做。 在軍地共建、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扶貧幫困、捐資助學、學生軍訓、軍民聯歡聯誼等活動中,迪慶軍分區以“八個一”愛民活動為平臺,先后捐資助學150余人,捐款捐物20余萬元,打掃城區衛生100余次,清理護城河道20余公里,植樹造林10余畝,組織300余人次慰問孤寡老人,并與金龍社區建立長期結對共建關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宗旨,贏得了駐地群眾的擁戴,譜寫了一曲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美好樂章。 發展—— 民族團結共繁榮 9月6日,迪慶雪域高原秋風乍起,一場雨過后,納帕海天邊的雙彩虹、依拉草原上的牛羊和棉花般的云朵把這里裝點得如同仙境一般。 80年前,紅軍戰士們歷經千難萬險,爬雪山、過草地,尚沒有欣賞風景的閑情雅致。然而,正是他們當年艱辛的付出,才換來了高原的寧靜與美麗。80年后的今天,如高原景色一樣美好的還有高原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 地處松贊林景區的建塘鎮解放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漢、納西、白等民族和睦相處的村落,各民族親如一家,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團結示范村。每年藏歷新年,該村除組隊到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參加“歡樂香巴拉”外,12個村民小組還要輪流舉辦籃球賽、鍋莊舞等文體活動,拉近彼此之間的情誼。 隨著迪慶州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該村松贊林景區和納帕海周邊的3個村民小組,也乘勢開始經營藏族手工藝品店、藏民家訪和旅館,這不僅保護和傳承了藏民族的民俗、民風等原生態文化,而且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據了解,戶均旅游服務收入每年約2萬元,每戶每年還能得到景區5000元的紅利。 2013年,為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建設,省民委開始實施“3121工程”,地處滇、川兩省結合部的香格里拉市洛吉鄉木圣土村被列為100個示范自然村之一。項目實施后,不僅增加了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而且還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發展機遇。生活好了,村民臉上笑容多了,鄰里關系也更加和睦了。如今,已開工建設的香格里拉至寧蒗瀘沽湖的旅游環線正好穿過該村,而待開發的洛吉河峽谷景區就在木圣土境內,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 “香格里拉市屬多民族共融、多宗教(教派)并存的特殊地域,境內居住著藏、納西、傈僳等9個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25個。”香格里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格桑納杰說,根據州委、州政府關于把迪慶建設成為全國藏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重大戰略部署,香格里拉市完成了1個和諧寺院、1個示范鎮、4個特色村、8個示范村和300戶示范戶,總投資2400萬元的示范點創建工作,切實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群眾富、環境好的香格里拉民族特色示范村鎮,為全州示范區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目前,第二輪12個項目點的創建工作正穩步有序推進。 》》》團結之鄉三個民族一家親 9月的迪慶雪域高原,狼毒花已開始綻放,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北門社區年過七旬的卓瑪一家,3個民族三代人生活過得就像狼毒花一樣紅紅火火。 卓瑪老人一家三代20余口人有藏族、納西族和白族3個民族。她有6個兒女、10余個孫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棟兩層藏式民房里。兒女們有的在家務農、有的在城里做生意、有的在單位上班。每當孫輩們一起簇擁在她身旁時,她的臉上總是溢滿了幸福的微笑。 在現實生活中,相同民族的家庭都免不了磕磕碰碰,尤其是3個民族語言、飲食習慣和信仰都不一樣,而卓瑪一家3個民族三代人卻把多民族大家庭的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在我們家里,雖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習俗,但我都能夠從信仰上、風俗上、飲食上考慮周全,安排妥當,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卓瑪說:“我丈夫是麗江的納西族,我們相戀結婚后,兩人互敬互愛,共同經營著自己的家。現在各民族本是一家人,只是信仰、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不同。所以,我的兒女找別的民族相愛結婚,只要他們喜歡、幸福就行,我絕不反對!” “我家和美的大家庭,源自開明的阿媽。”她的二女兒培初說:“我找一個白族丈夫,阿媽不僅不反對,還非常支持。我們的婚禮是藏族和白族的風俗相互結合,現在我們過得很和美。” 卓瑪的兒子洛桑和納西族妻子李志和是在工作中相知相愛的。他倆結婚時,分別在男方家和女方家舉辦了藏式婚禮和納西式婚禮。洛桑深有感觸地說:“我父母親勤儉持家,相親相愛,在我們心中早已樹起了各民族和睦相處一家親的榜樣。為此,在我家,婆媳、妯娌、弟兄姊妹和鄰里關系都相處得十分親近。”李志和插話道:“現在一家人和睦相處,和諧共處的氣氛,總是讓我過得很溫馨。” “我家的空氣里都彌漫著親情和幸福!”卓瑪情不自禁地說:“現在國家政策好,讓我們每一戶人家都是家里家外民族大團結。當農民國家還發‘工資’,兒女們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業,孫子孫女上學國家還給補貼補助。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沒有什么可犯愁的,一定要好好享受好時代、好生活。” 》》》紅色記憶任繼寧:長征精神鼓舞后人 談起紅軍長征,作為紅軍后人——任弼時之孫任繼寧在參加迪慶藏族自治州開展的“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建設美麗迪慶”主題系列活動時,感觸頗多。 任繼寧說,80年前,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力量,為中國革命的火種撒遍中國奠定了基礎,為新中國的到來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美詩篇。紅軍長征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了我們的信念,瓦解了敵人的圍剿,保存了革命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奠定了創建新中國的堅實基礎。 “我作為紅軍的后代,在為先輩的勝利而倍感自豪的同時,一直想重溫這段歷史。今天,這個多年的愿望實現了。”任繼寧說,在重走長征路時,他感到興奮和榮耀。紅軍在缺吃缺穿的情況下,還要與敵人周旋,甚至戰斗犧牲。現在的物質生活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雖然不用為衣食發愁,但我們時刻不能忘記革命歷史,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為創造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國的統一和繁榮富強所付出的犧牲和貢獻。紅軍長征留下的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勵和鼓舞著后人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奉獻力量。” 》》》記者手記 永遠的長征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80年前,紅軍在迪慶境內,用19天的時間先后翻越了3座大雪山,經歷過2次戰斗,160多名指戰員長眠在迪慶高原。80年后的今天,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沿著紅軍的足跡,我們在長征的歷史豐碑下紀念先烈,表達后人的崇敬,感受前赴后繼、薪火相傳的紅軍精神,從中汲取前行的動力,不忘初心。 精神永存,魂魄猶在。采訪中,我們被一些故事感動著。那些長眠于此普通的、年輕的紅軍戰士,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樣子、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過雪山時,紅軍戰士們“狂雪飄落換銀衣,草鞋連踝陷三尺”的艱難令人動容;一個年輕的藏族戰士為他的戀人許下心愿:離弦的飛箭絕不會回頭,我們共同的心愿,是同紅軍走到底;當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把一床新棉被交到當年幫助過紅軍的群眾后人手中,替已經犧牲的紅軍戰士還愿時,這一80年前承諾的兌現感召著我們:長征精神仍在傳承。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長征還遠沒有結束,對于中華民族,這,是永遠的長征。(云南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