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書時候看《三國演義》,崇敬于諸葛孔明學識淵博、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于是立志學有孔明之皮毛,也就不枉此生了;更驚嘆于關云長之忠肝義膽,護送嫂夫人過五關斬六將,神勇無比,便又強身健體,弄拳舞棍,想將來能有關羽一半的武藝和膽識,也就有立足之身了。 現在重讀《三國演義》,更有許多體會在其中。難怪一段三國,便有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坐客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作了50集《品三國》;還有北大教授在此欄目講《從司馬懿身上學管理》。一部《三國演義》,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學科于一身,讓后人學之不盡,品之不竭,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事件,更是影響了國人近兩千年。 中國人以“仁義”立德,這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孫權、諸葛亮等都是以“愛人”、“誠信”立身,成就了一番事業。劉備更是“仁義”的化身,作為漢室宗親,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胸懷大志,招攬天下英才,重情重義、關愛百姓,建立了能與曹操、孫權相抗衡的集團,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孫策死后,其兄弟孫權在張昭、魯肅、周瑜等的扶持下,以江東為根據地,發展農業生產,訓練軍隊,知人善用,建立了雄厚的集團。 小說中的反面人物曹操,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且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性格作風,但作為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大家知道,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從董卓時代就有很大的抱負,刺殺董卓失敗后,在鄉士的幫助下,招兵買馬,有了自己的軍隊。討伐董卓失敗后,在今山東一帶,招降黃巾軍,把土地分給農民和起義軍屯田,勢力逐漸強大,形成了三國時期最強大的集團。曹操知人善任、關心百姓,不然怎樣會有這么多能人志士甘心依附于他? 仁,就是“愛人”,熱愛人民;義,就是“忠義、義氣”,是誠信。這是中國古代的為人要求,也是行為規范,我們讀書學習,應該汲取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應用于現代生活、學習、工作中,做到親民、愛民、為民,誠信于人。(余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