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虎媽貓爸》有感 《虎媽貓爸》是一本有關教育話題的小說,該書以犀利的視角聚焦“幼升小”等社會熱點,直擊教育中的觀念沖突與矛盾,以此來引發家長對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 為了讀好學校,小孩被家長逼著上各種文化補習班、興趣班、積累詞匯量,為了能夠最終勝出,許多孩子從小就展開了一場舞蹈、詩歌、歷史、數學、唱歌、彈琴等全方位的比拼。更雷人的是,學校招生不僅要面試孩子,還要面試家長……如此種種,在《虎媽貓爸》中都進行了披露,對教育領域中的“拼爹拼娘的時代”也予以了真實體現。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當下“核心家庭”的教育現狀,80后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前程問題的內在沖突,尤其是一再前置的基礎教育,甚至不惜休學一年等待條件成熟入學。與傳統社會的嚴父慈母經典形象相比,如今媽媽往往比爸爸更加嚴格、焦慮——讓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成為最優秀的人,被社會所認可、所尊重,這就是虎媽的具體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虎媽大刀闊斧、破釜沉舟,斥重金購買學區房、想盡辦法接近學校領導和老師、拍板讓女兒晚一年上學、毅然辭職在家擔負起家庭教育重任,各種方法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因此在收到孩子小學錄取通知書這一階段性勝利時,喜極而泣一點都不夸張。而貓爸從小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里經濟條件優越,成長環境也很寬松。父母對他沒有過多苛求,只希望他快樂健康成長就好。在這種環境下,貓爸成長為一個對家人體貼、對妻子包容、對孩子有愛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正所謂“什么樣的環境和父母,造就什么樣的孩子。” 事實上,要判斷一種教育模式的好壞,關鍵看其教育的目的如何。在《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所做的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為孩子著想,但其真實目的,并不是想讓女兒羅茜茜自然成長,逐步成為她自己,而是橫刀奪愛,想方設法迫使她成為“父母想要的人”。這種教育方法,無疑是達不到應有效果的。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以往應試教育上的弊端,已開始提倡素質教育。而與之相適應的是,一些家庭也已意識到情感教育、快樂教育的重要性。許多家長都把“滿足孩子愛的需求,讓孩子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不跟孩子較勁、不跟別人家孩子比較,順勢引導,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追求自己的喜好。”當成是快樂教育的應有之義。(劉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