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地毯,我頭腦中浮現的是華貴、絢麗、優雅、從容等字眼,也自然而然浮現出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奢華地毯”的鏡頭。較之人間“煙火氣”,地毯似乎更能帶出的是高雅脫俗的“藝術氣”。在酒樓場館,它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在家庭住所,它帶給人“天造地設,‘毯陳’相見”的溫馨浪漫適意。 事實上,匠心獨運,經緯有致,絢麗絕倫的地毯,在我國,古已有之。最初,地毯名為“地衣”,是羊毛編織的“席”。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一詩中就提到過地毯:“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边@里的“錦茵”,指的就是錦織的地毯,質地奢華,不為尋常人所用,為王宮貴族所獨享。白居易有一首《紅線毯》詩:“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首詩描述了織造紅線毯的不易以及紅線毯的精貴,更描述了宮廷生活的奢華無度,表達了詩人因憐惜民間疾苦而不能釋懷的憤激之情。 織毯技藝 源遠流長 白居易《紅線毯》一詩說到了織毯。毯織出來,自當為人所用。塵世生活中,除了宮廷使用的華貴地毯,更多的是立足于民間的式樣繁多的地毯。 可以說,手工羊毛裁絨地毯織造技藝,是我國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藝,它將羊毛線盤繞起來打成結扣,栽在由經緯棉線交織而成的地毯底基上,形成高出的絨面。在我國,以羊毛線編織地毯約始于新石器時代,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地區和民豐縣漢墓出土的雙股羊毛線栽絨地毯來看,東漢時期地毯編織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宮廷和富豪宅第均鋪設地毯。元代,受蒙古族生活方式影響,宮廷設置剪毛花毯作坊等。明清兩代,甘肅、新疆、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地的地毯織造得到迅速發展。 新疆維吾爾族地毯的織造技藝,包括設計、織造、平活、剪片(用剪刀將平面圖案剪成立體狀)、洗毯、整理等環節??椞旱难蛎€有的仍采用古代植物染料加以印染。地毯圖案吸收了古代青銅器、刺繡、織錦、瓷器等圖案的特點,新疆、內蒙古、青海、寧夏、西藏等地少數民族的地毯更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地處玉龍喀什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帶,向北延伸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這里氣候干燥,屬典型大陸性干旱沙漠氣候,畜牧業、蠶桑業比較發達,手工地毯是當地著名的工藝品,織造技藝已有兩千年的歷史。195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民豐古墓中發現一塊東漢時期的毛織物殘片。1983年,洛浦山普魯古墓出土一塊漢代樹紋鞍毯,尉犁縣出土一塊漢代動物紋樣地毯殘片。這些考古發現為和田地毯織造技藝的發展歷史和早期狀況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目前,洛浦縣地毯有16種傳統樣式,其中,伊朗努斯卡系從伊朗傳來,阿拉班尼努斯卡(又名“托盤紋”)系從阿塞拜疆傳來,扎伊乃瑪子努斯卡是隨伊斯蘭教傳入的祈禱毯,阿納爾古麗努斯卡為石榴花紋樣地毯,恰其曼努斯卡為散花紋樣地毯,偶依古麗努斯卡為月亮紋樣地毯。此外,還有團花式、八角散花式、卓克努斯卡式及從內地傳來的牡丹式地毯等多種類型。 洛浦縣地毯織造技藝歷史悠久,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又吸收了伊朗和內地地毯織造技藝的長處,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 東方地毯 風情濃郁 新疆地毯被譽為東方地毯,無論式樣、圖案和色彩,均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以原料上乘、 質地細密、絨頭密集、毯面薄平、工藝考究,圖案別致,織工精良,配色美觀,經久耐用,圖案繁謹而著稱。其品種繁多,花色斑駁爛漫,有艾地亞魯式、伊朗式、恰奇瑪式、阿拉爾式等,大都花紋對稱、整齊,線條粗獷,對比色彩強烈。從用途上分,有鋪毯、掛毯、座墊毯、拜墊毯、褥毯等。新疆地毯是精美的藝術品,為不少藝術收藏家們所收藏。至今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拉伯特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紡織品博物館、德國法蘭克福手工藝博物館,都收藏著新疆羊毛地毯或絲毯,作為珍品供人欣賞。 生活中,新疆地毯或懸掛于廳堂之壁,或展鋪于室內走廊,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美觀大方,色調鮮麗,是理想的家庭、賓館陳設的高檔用品。 新疆地毯質地精良,在織造過程中采用手工打結或編織,圖面織工精致細密。用來織毯的羊毛,毛質纖維粗,光澤如絲,質地上乘。其強度大,富有彈性,將羊毛捻成毛紗后,反手加捻,再染以鮮艷的顏色。然后根據需要,將毛紗合股,分別用作經線,地緯、絨緯(也叫絨頭)??椞簳r,將一組經線上下交織成平紋式的基礎組織,再將經過染色的絨頭按一定程序栓結于基礎組織的經線上,以此顯示出地毯的不同色彩與圖案、紋樣。在圖案設計上,吸收東西方文化藝術與宗教藝術精華,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圖案端莊典雅,有強烈的裝飾性,主要圖案有開力肯(四瓣花紡)、卡其曼(散花圖案)、阿娜古麗(石榴圖案)、拜西其切克古麗(五枝花圖案)、夏米努斯卡(麥加式圖案)、博古圖案(仿古圖案)等。注重將同類色或對比色并置排列,在對比中充分顯示各種色彩的個性。 內蒙古“三藍” 淳樸秀美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地毯織造技藝繼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宮廷地毯織造的傳統,在織毯行業獨樹一幟,以精細獨特的做工和淳樸秀美的圖案著稱于世。阿拉善的地毯制造業由來已久,約興起于清代乾隆初年,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至20世紀40年代,阿拉善左旗定遠營共有地毯作坊二十多家,他們織出的地毯享譽內蒙古和全國各地。 阿拉善左旗地處漠北,土壤干燥,土種羊毛既粗又白,物理性能極好,織出的地毯具有剛勁、彈性和拉力強、光澤度佳等特點。阿拉善左旗地毯織造技藝復雜,從設計到完成,要經過構思設計、織造、平、剪、洗、造舊等工藝環節。其代表性產品“三藍”(三種不同深淺的藍色)仿古地毯以蒼天和厚土的藍、黃為主色調,沿用民間流傳數千年的結扣工藝,仿宮廷圖案精心織造。這種仿古地毯的出現與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和崇尚藍色的心理密切相關,它顯示了內蒙古西部的地域生態文化和審美情趣,成為蒙古族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 京式地毯 韻味悠長 北京手工地毯舊稱“官坊毯”,又稱“宮毯”。西漢時期,織毯技術由西域傳入我國。到唐代,中原地區的地毯織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織毯業興盛,出現了大規模的織毯作坊。明代官營織毯機構開始織造高質量的官方毯。入清以后,北京官方毯的圖案漸漸形成多民族色彩、紋樣相融合的藝術風格。 20世紀以來,北京宮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00年,北京宮毯在法國巴黎世博會上獲得金獎。1920年,北京宮毯作坊已有354家,成為中國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的北京第一地毯廠成立,后與地毯三社合并,更名為“西城地毯廠”,1965年又更名為“北京市地毯五廠”。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宮毯出口處于鼎盛期,在國際上獲得良好的聲譽。 北京手工地毯織造技藝有三:一是織毯使用專業設備,即機梁;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織毯按傳統可分為抽絞地毯織造和拉絞地毯織造兩種技藝類型。北京宮毯生產的工藝流程主要由前期準備、織毯成型、美化整理三個工序組成,其特點是:圖案設計精細,構思完美;選料精心,配線準確;加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宮廷藝術的特色,被稱為“京式地毯”,拓展后的地毯,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 技藝傳承 時不我待 中國傳統地毯織造,因各地材質不同,編造的地毯品質也不同。北京宮毯富有北京地域和宮廷特色,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因元代時成為皇宮御用品而得名;阿拉善左旗地毯以古色古香的琴棋書畫,秀麗優美的風物景色,艷麗斑斕的蟲魚花鳥,躍然欲出的鹿奔馬馳等民族特色著稱;新疆維吾爾族地毯以多層邊框,結構嚴整而富于韻律,活潑多變而富于情趣;四川閬中絲毯尤以開、片、剪、投等不同技法修飾出細膩逼真的圖案,呈現出浮雕的質感,故有“東方軟浮雕”之譽;天水絲毯采用優質蠶絲為原料,以手工打結裁絨法織成,毯面華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地毯除了具有保暖、隔音、裝飾等作用,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外,還因為制作精良,圖案精美,雍容華貴,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時至今日,我國地毯,不僅是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還廣泛進入了中華各民族的現代生活中,并且大量出口海外。 2008年,地毯織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3月22日,國家郵政部門發行2015-5《揮扇仕女圖》特種郵票1套3枚(同時發行小型張1枚),其中第1枚“揮扇仕女圖(局部)”有描繪3名仕女席毯繡花的情景。 遺憾的是,我國各族地毯織造技藝一直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手工織毯后繼乏人,織造技藝有失傳之憂。 目前,我國確立了一批地毯織造技藝傳承人,劉靜波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12月28日,他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18年5月14日,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熟練掌握了絲毯制造的各道工序,技藝精湛,作品質地精細美觀、設色古雅,是天水地區傳統手工絲毯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設計的圖樣既有傳統的博古八寶、龍鳳鳥獸圖案,又有雷紋、蟠螭紋圖案;同時還吸收了波斯式東方毯的藝術風格,使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風格以及研究、傳承、創新的立體式傳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