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被中國人視為基本生活物資。茶在我國有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發達的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種類豐富的手工制品。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葉制作、飲茶習俗、茶葉貿易、茶具器皿制作……與茶相關的一切,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22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就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它整合了44個相關國家級非遺項目,包含了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的相關技藝,以及趕茶場、潮州工夫茶、徑山茶宴等特色鮮明的相關習俗。 夷巖茶制作技藝中有復式萎凋,低溫久烘,這是使大紅袍呈現出“巖骨花香”獨特風味的關鍵環節。“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則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藝的技術要領。 炒茶也是很難掌握的一門重要技藝。西湖龍井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樊生華曾說:炒鍋溫度至少有220攝氏度,連續炒茶一個星期,手指關節都不能打彎。這一道工序,包含著手上的搭、磨、拓、斗、推等10多個動作,并要用像打拳一樣的力量來控制,才能炒出西湖龍井獨特而豐富的香。 揉、捻、搓的力度,通過雙手拿捏;炒、烘、焙的溫度,通過手心手背感應;發酵的程度,通過觀、望、嗅來判斷。經過制茶師的雙手,茶樹葉中含有的兒茶素、咖啡堿、茶氨酸等成分被煥活為多種香氣,造就了茶葉的靈魂。 中國人酷愛茶,不僅因為它的曼妙滋味。泡茶、喝茶、賞茶、品茶在1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具有儀式性和審美性的茶道,對中國人的性情涵養產生深遠影響。建窯建盞、宜興紫砂壺、傳統音樂茶山號子、傳統舞蹈采茶燈、傳統戲劇采茶戲等,都是為茶而生,茶為文化生活的豐富和再創造提供了不竭動力。 茶作為載體,也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如近鄰的日本茶道、漂洋過海的英式下午茶,都源于中國茶葉。2019年,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贊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拓展和提升了中國茶的影響力。 茶,連接著人與自然,連接著歷史與現實,連接著中國與世界,連接著文化、經濟和美好生活。 目前,我國關于茶的文化遺產,包括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等多種類型,成為深化“大文化遺產”觀的典范,也將為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啟發。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載《 人民日報 》2023年2月4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