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奔子欄鎮是香格里拉去往德欽的必經之地,無論從香格里拉出發還是德欽下來,到了奔子欄必定要吃頓飯或是留宿一晚,于是,國道214線兩旁,飯店、藏飾、銀飾店一字排開,這條街也就成了該鎮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段。 作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咽喉重鎮,奔子欄素有“康巴江南”的美譽,在這里不僅能吃到其他涉藏地區難得一見的新鮮水果,小飯館里也能吃到最美味的時蔬。 奔子欄在藏語里意為“金色的沙壩”,是德欽縣升平鎮之外的第二大物資交易市場,也是古代茶馬古道一大商埠。過去,這里以出能干的“馬腳子”(趕馬人)而聞名。在長期的對外聯系與交往中,這里的藏族文化呈現出了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奔子欄手工制作的民族工藝品、服飾等因做工精美而享譽中外,奔子欄鍋莊熱情奔放,深受大家喜愛。 熱情奔放的鍋莊 在奔子欄,鍋莊文化已滲透到大家的生活里,逢年過節或迎來送往,鍋莊都是當地人表達情感最主要的方式。 據了解,奔子欄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由滇西北進入西藏、四川的咽喉之地。鍋莊(卓)是這里最具特色的歌舞,傳說南昭公主姜薩取追進藏途經時,每晚都要與當地的老百姓一起跳鍋莊。或許是因為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當地的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歡鍋莊。他們認為,鍋莊是祈求地氣旺盛、世界和平、吉祥安康的一種最好的娛樂活動,奔子欄鍋莊被譽為“活態傳承的文化化石”。 1999年以來,奔子欄鍋莊先后在日本、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地演出 ,多次在各項大賽中載譽而歸,在我州新歌新舞樂展中, 奔子欄鍋莊連續四屆榮獲一等獎 ,還代表迪慶多次參加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項民間歌舞大賽且屢獲殊榮。2018年8月,德欽縣奔子欄鎮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藏族鍋莊舞文化之鄉”。 絢麗多彩的服飾 在奔子欄鎮的卓瑪拉姆民族服飾店里,琳瑯滿目的民族服飾深受消費者青睞。 奔子欄藏族服飾不同于其他地方,它以極其艷麗的色彩和獨特的百褶裙獨樹一幟,莊重中透著活潑,穿上奔子欄藏族服飾,會讓人覺得儀式感爆棚。女人的服飾鮮艷不已,精致的金線編成的褂子顯得雍容華貴,紅色的頭飾和白色的百褶裙恰到好處地點綴了女人的端莊。金邊帽是奔子欄男子藏裝的重要配飾之一,穿上紅色楚巴和白色上衣,再配上一把銀制的長藏刀就別提多威風了,每一件都仿若工藝品。 據介紹,卓瑪拉姆從事服飾制作已經40多年了,從小作坊做起,如今已成立服飾制作公司。她的服飾對制作手藝要求嚴苛,品質就是卓瑪拉姆手工民族服飾經久不衰的根本。“只要能做出來,就不愁銷路。”卓瑪拉姆說。 奔子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奔子欄木碗制作已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制作技藝十分精湛。 精致唯美的木碗 奔子欄鎮被譽為“木碗之鄉”,魯茸益西家是當地最大的藏族傳統木制品世家。據介紹,藏族民眾對木制器具情有獨鐘,一個木碗的制作要經過刮灰、上漆、晾干等20多道工序,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工藝品。魯茸益西2004年創辦工廠,產品包括藏式糌粑盒、木碗、藏式家具等,價值從二三十元到兩萬余元不等,產品在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很受歡迎。 最早,奔子欄鎮的木碗制作藝人有200多人,技術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收入多的人家,靠加工工藝品每年可賺四五萬元。早在明朝年間,奔子欄制作的藝術品,就遠銷西藏、青海等藏區,部分還銷往印度、尼泊爾。 過去,木碗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藏族群眾對木制器具情有獨鐘,人們把木碗比作自己的情人,形影不離地帶在身邊。藏族群眾上山砍柴、放牧勞作都把木碗揣在懷里,隨時用來喝茶、捏糌粑。平時外出做客,掏出自己懷里的木碗,讓主人給自己倒茶、捏糌粑,也不會被人認為失禮和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