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故鄉安陽之間,有說不盡的故事。 記得上小學時,下課的鈴聲剛剛響起,同學們便迫不及待地涌出教室。高年級的學生占據了乒乓球桌子,我們低年級的則跑到高閣寺墻角玩耍。那所小學就叫高閣寺小學,位于原河南安陽城趙王府內。學校里面,有一座高臺樓閣式建筑,被人們稱作高閣寺。聽奶奶說,那里曾是明朝彰德府的府衙,后來被改建為趙王府。 那時候,從我家三道街去高閣寺小學,南行、北行的距離都差不多。我最喜歡走東街,因為能順路叫上要好的同學,一起去爬高閣寺。高閣寺有幾丈高的后墻,我們幾個孩子像壁虎一樣,身子貼著墻,踩著腳下的磚沿,小心翼翼地往上爬。越過后墻,再翻過漢白玉欄桿,就繞到了趙王府的正面。從大門縫往里窺視,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見。我們急匆匆地跑下幾十級漢白玉臺階,跑進教室,這時上課的鈴聲剛好響起。 小時候,我還愛登文峰塔。文峰塔位于安陽天寧寺內,也叫天寧寺塔。登文峰塔,得沿著塔里半尺高的臺階盤旋而上,一直走到五層塔頂,那里是一個平臺,平臺上矗立著一座白塔,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極為相似。這是文峰塔的特色之一:塔上有塔。 在文峰塔頂的平臺上遠眺:古城墻西南角樓、西大街文廟、東南營韓王廟、馬號街高閣寺、北大街鐘樓……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在視野中一覽無余。這是文峰塔的另一妙處:平臺觀景。 站在塔前,回望文峰塔,只見從下到上,一層層漸寬;從上到下,一層層收緊,仿佛一把巨傘高擎。這是文峰塔最妙之處:上大下小,匠心獨具。 其實,作為我國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陽,又何止兩處風景呢?單說課本里介紹的就有很多。身為安陽人,每每看到這些文字,心里都是抑制不住的自豪。讀到了課文里的司(后)母戊鼎,再到小屯殷墟去,心里有著說不出的親切;聽過老師講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再去安豐鄉,路過豹祠,內心不由涌起莫名的驕傲;學過《滿江紅》,再去拜祭岳飛廟,收獲的是滿滿的敬佩和感動。還有甲骨文,還有《周易》,還有顓頊、帝嚳二帝陵……說起這些,安陽人如數家珍。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搬到了安陽新城區居住,但還是喜歡經常去老城區轉一轉。我日日沉浸在安陽厚重的歷史文化里,也日日感受著安陽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 老城的面貌一直都在變。當年的高閣寺小學已經搬遷。這一帶被打造成包括西華門老街、府城隍廟在內的歷史文化街區。文峰塔旁邊原來有一個大水坑,如今變成了楊柳依依、碧水盈盈的褡褳湖。老城里,街坊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不變的是那些文物古跡。現在的安陽人,對于高閣寺、文峰塔等全國、省、市級文保單位,尤其珍惜愛護。彰德古城游園、縣前街歷史文化街區、倉巷街歷史文化街區、安陽老城東南城墻以及魁星閣,這些老城、老建筑、老街道,都得到修繕與保護,成為安陽新的網紅打卡地。 幾十年間,我曾有過多次離開安陽的機會,但到最后,我都放棄了。也許是我看待親情太重,也許是安陽鄉情太濃。我對外面的風景也曾心動過,但終究割舍不斷這千絲萬縷的鄉土情愫。我的家在安陽,情在安陽。古老厚重而又活力煥發的安陽,是我的依托,是我的家園,是我一輩子都不愿離開的地方。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