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篇 雪山巍峨 峽谷縱橫 東旺的路 東旺四面環山,崇山峻嶺,千巖萬壑,在雪山峽谷中彎彎曲曲、密密麻麻的道路像蜘蛛網,蜿蜒于高山之巔。這些路是生活在這里的祖祖輩輩們用腳走出來,用雙手開辟出來的,正如東旺諺語所說“地上本來沒有路,人走多了成為路”。 道路種類很多,有叫“讓陽”(藏語意為“羊路”)的羊腸小道,有叫“巴陽”或者叫“索陽”的(藏語意為“牛路”“牦牛路”),也有叫“達陽”或者叫“格陽”馱運物資的(藏語意為“馬路”“騾馬路”),還有更小的被叫作“灑陽”或“歲陽”的(藏語意為“禽路”)。不管是小到禽路的“灑陽”“歲陽”,還是大到馱運物資的馬道“達陽”“格陽”,都是生活在東旺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用聰明才智開辟出來的,這些路在古往今來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造福于當地百姓。細分這些道路,顧名思義,“羊路”“牛路”是指在村子周邊和山上的道路,有寬有窄,“禽路”是指山上比“羊路”更小的密密麻麻的小路,“馬路”和“騾馬路”是指馱運物資走向遠方的大道——馬幫路,去牧場的路叫做“祝陽”,抄近路的便道叫“陽通”。 東旺是一個典型的農牧業生產兼有的地方,既有低海拔河谷地區的農耕文化,又有高寒區傳統畜牧業文化。河谷地帶山高水長,人們利用東旺河兩岸的臺地開荒造田,進行農業生產、馱運糧食作物和肥料,在村子周圍形成了很多運輸道路;半山腰平地上開辟旱田,建莊房發展農業生產,不斷地開辟連接村落與莊房之間的路;貫通自然村落之間往來的道路;為了農牧產品交換,打通了牧區和農區之間的通道。隨著牧場和莊房的不斷增多,道路也隨之增多,形成了縱橫貫通的路網,推動了農業、畜牧業的發展。 過去,東旺的道路運輸極為不便,特別是通往外界的道路滯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技能的提高,東旺人民針對道路的險惡,路途的艱辛,創造出了一系列橫跨天塹、翻越高山、涉水渡河的方法,解決了行路難于上青天的問題,排除了一道道屏障,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往來,甚至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東旺形成了以順東旺河為主的南北貫通的兩條縱線和東西貫穿的四條橫線相互交錯的“格陽”(人馬驛道),東至翁水咒古塘、翁水央仲、翁上、納格拉等地,直至香格里拉市區;南到巴拉格宗、尼西鄉、得榮縣瓦卡鎮;西至得榮縣巴日鄉、鄉城縣白依鄉,北到鄉城縣洞松鄉、熱烏鄉,直至鄉城縣城。 在長期開辟“索陽”和“格陽”的過程中,東旺先民在不斷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同時,用聰明才智,想盡辦法開通屏障。在險峻的山巖地段開辟道路時,常常架設木棧道和開鑿石棧道,可從懸崖上安全通過,這些棧道被遺存了下來。從前,別說炸藥,就連大錘、鋼釬都沒有,在沒有像樣的鐵制工具的情況下,東旺老一輩人們在懸崖上開出一條條道路,除了架設木棧道和開鑿石棧道外,還采用一種土辦法:“朵灑曲約”(燒巖碎石)來打穿巖石。也就是說,在開山筑路過程中,遇到擋道的巖石時,在巖石周圍堆滿木柴,先用大火燒,把巖石燒熱后再用冷水澆,讓巖石急驟冷卻使其炸裂。“燒巖碎石”法無疑是受到了自然的啟發,我們在野外打尖時,架起三個石頭燒茶做飯,用完餐后要澆水滅火,常常會把水澆在滾燙的石頭上,石頭會發生爆裂。“燒巖碎石”法雖然沒有化學炸藥那樣的威力,它只能炸裂小面積巖石,但對當時的開山筑路來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