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研究顯示,在炎熱的夏季,普通人群中約有16%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人容易情緒失控,頻繁發生摩擦或爭執的現象,這就是“心理中暑”,醫學心理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專家提醒,高溫天氣要主動調節情緒,注意充分休息多喝水。如果焦慮情緒比較嚴重,就需及時求助心理咨詢師。 夏季來臨,許多人變得脾氣不好、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失眠等。各大醫院的精神心理科焦慮癥病人增多,脾氣大、失眠、情緒波動的癥狀明顯加重。有關研究顯示,在炎熱的夏季,普通人群中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人容易情緒失控,頻繁發生摩擦或爭執的現象,這就是“心理中暑”,醫學心理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高溫天氣易引發人群焦慮 山東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王松波解釋說,精神心理疾病其實與天氣有一定關系。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穩定,一旦溫度上升的變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緒就會產生波動,不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應,還會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以致出現情緒煩躁、愛發脾氣、記憶力下降等現象。 從臨床來看,較為陰冷的冬季,陽光少,抑郁癥患者會比平時多一些;而高溫酷熱的夏季,焦慮癥的患者則明顯增多,患者往往入睡困難或者睡眠淺,而情緒上則往往表現為愛發脾氣,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他人爭吵。排除這些精神“敏感人群”,即使是健康人群,在高溫天氣也會感覺脾氣見長。 夏季約有 16%的人會“情緒中暑” 據統計,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氣象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強,“焦慮”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許多人因天氣炎熱而食欲減退,加之出汗增多,人體電解質代謝出現障礙,就會影響到大腦神經活動,常常表現為情緒焦慮煩躁,脾氣急火氣大,甚至對任何事都缺乏興趣。有些人還會對工作和學習厭倦、記憶力減退、整日昏昏欲睡等。即使人們本身所處環境并不熱,也因外界強光線產生煩躁情緒。此外,夏季晝長夜短,蚊蟲干擾,氣候炎熱,影響安睡,使睡眠質量下降,容易引發疲勞,也是誘發“情緒”中暑的重要原因。 專家介紹說,當感覺有以下癥狀出現時,實際上你就已經情緒中暑了:一是情緒煩躁,常會由于微不足道的小事,與家人或同事鬧意見,而自己則覺得內心烘熱,頭腦糊涂,不能安下心來思考問題,經常丟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同事和家人缺乏熱情,此種情況清晨稍好,下午變壞,晚上更甚;三是行為古怪,常會固執地重復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動作。 調節心理,學會及時發泄負面情緒 心理專家認為,造成“情緒中暑”,表面上看是由于天氣變化,氣溫升高,造成情緒波動,其實,歸根結底是由于人體對于外界的適應性差而造成的,因此,預防“情緒中暑”,需要生理和心理雙管齊下。 防止情緒中暑,心理調節是最重要的。北京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治療中心主任劉良芳說, “心靜自然涼”雖然說是一種自我暗示,但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確實有用,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當情緒煩躁不安時,可以想象自己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嘯北風中,以忘卻熱浪襲擊降低心理熱度。調節自己的情緒,還可選擇去做運動,比如游泳,又比如在涼風習習的傍晚,去江邊湖畔散散步。在心煩意亂時可以聽聽輕音樂,做10分鐘的“心情放松操”,或找朋友傾訴煩惱,以轉移負面情緒。 調整飲食起居,讓身體主動適應氣候的變化。要進行物理降溫,讓房間通風,適時補充水分,充分休息。在炎熱的高溫環境中,應盡可能地增加休息時間,并注意飲食調整,增加營養,重視夏季的養生之道,如及時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多喝綠豆湯和稀粥。多喝水可排出“痛苦荷爾蒙”。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荷爾蒙”,它同毒物一樣也可以排出體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 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有助避免“情緒中暑”癥狀的發生。有研究還表明,情緒煩躁、焦躁不安時,應多吃含鈣、磷豐富的食物,如大豆、牛奶、鮮橙、花生、菠菜、栗子、葡萄、雞肉、土豆、蛋類。(麗芬 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