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不少單位和家庭都在使用空調取暖,但因為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子內,很多人都會出現頭暈、頭痛、面部神經痛、胸悶、腰肢疼痛無力、皮膚瘙癢等癥狀,這就是專家們常說的“空調綜合癥”。之所以產生這些不適癥狀,室內的密封環境(導致空氣流通不暢)和空調本身的內部環境(容易滋長、吸附包括細菌在內的各種微小臟物),肯定是其中的“硬件”原因。這些因素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措施來消除或減輕,比如使用負氧離子發生器、加濕器,室內經常注意通風、采光,經常清潔機器等等。 冬季空調引發不適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空調的溫度設置過高,導致人們進出空調居室時,室內外溫差過大,人的生理就會出現強烈的反應(至少讓人感覺不舒服)。 冬季空調溫度設置多高,這當然不可能“全國統一”,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溫度)差異很大。適宜的室內溫度只能是個范圍,而且必須保持與室外適當的溫差。就全國大多數地區而言,考慮到節能環保,開空調的房子能保持不低于18℃的室溫,就使人感覺非常暖和了。如果室溫已經達到18℃以上,就沒有開空調的必要。室內溫度高于20℃,有些人(尤其是衣服穿得較多的人)就有一種熱感,反而覺得不舒服。 空調房內應設置多高的溫度,其實應該由室外溫度決定。醫療保健專家研究表明,冬季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如果室內溫度一直保持比室外溫度高8-10℃的范圍,最有利于人體舒適和健康。反之,室內外溫差過大,人在驟冷驟熱的環境下最容易傷風感冒。對于老人和高血壓患者而言,室內外溫差更不能過大。因為室內溫度過高,人體血管舒張,而這時要是突然到了室外,血管猛然收縮,可能會使老人和高血壓病人的腦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容易誘發中風。而事實上,人們冬季使用空調時,常常把空調溫度設得很高,導致室內外溫差一般都大于10℃,尤其是辦公場所,室內外溫差常常達到20℃以上,人體出現不適癥狀就很難避免,發生疾病的機率也大大提高了。 此外,室內溫度保持一種變化,對人體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而冬季使用空調,可以非常容易地控制室內溫度的變化。空調本身的自動開啟和關閉,已經使室內溫度保持一種變化了,只是這樣的變化幅度太小了。人們不妨在室內溫度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主動將空調設置的溫度降低2℃,當室內有冷感時,可再將溫度調回。這么一來,整個室內的溫度變化幅度就更大了,既利于人體健康,也益于節能環保。因為空調制熱“降2℃”,人體的感覺并不是很明顯,但空調會因此平均節省近10%的電能。 冬季,人們不能長時間呆在溫度較高的空調室內,經常開空調的房間也要經常進行自然調節(即所謂的“空氣浴”),即通過開閉門窗,讓室外空氣和陽光進入室內。這樣,在變化溫度的同時,常常也伴有濕度、陽光和空氣流動(風)的變化,這些“微氣候”變化無疑對身體健康都是有益處的。(霍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