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點,老余都會準時出現在供養地,給猴群帶去食物。 余建華今年64歲了,是塔城村響古箐村民小組村民,也是滇金絲猴國家公園護猴隊的一員。大家都喊他“老余”。 在響古箐,老余還是這個片區的護猴隊隊長。獨臂、紅臉、單幫……每只猴子,老余都能喊出名字,“就是根據它們的樣貌特征取的”。 響古箐一帶總共有金絲猴500余只。這里的一號觀猴點,是數量最多的一個點,約有50余只。上午,媒體記者們有幸見到了它們。 “金絲猴沒有猴王,是以家庭為單位活動的。”老余介紹,“這個點有9個家庭,最大的家庭有十位成員,1只公猴、5只母猴和4只幼猴。” “金絲猴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老余風趣地說。 其實,早在20多年前,老余就開始保護金絲猴了,這也是為何他能對猴名、供養地、猴子的數量如數家珍。 1992年,那時的老余還是一名獵人。“當地常用的捕獵方法是給獵物下套,等它們上鉤,像野雞、熊、野鴨這些都是狩獵目標,除了金絲猴”。 老余回憶,雖然他知道的東西不多,但他曉得金絲猴是珍貴動物,不能獵。之后,他常在金絲猴出現的地方清理套子,怕誤捕到它們。 最開始,只有老余一個人在做這件事,一干就是三年。后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與他為伴,加入到護猴的行列。 “大家伙都是自發、無償參與保護金絲猴的。”老余說,“國家公園成立后,每個人每月還有1000元的補貼。” 如今,每天到供養點給小家伙們投放食物,已經成為了老余生活的一部分。 “猴可不會在一個地方固定生活,2天就要換個地。”老余說,單單是在響古箐,供養地就有62個,“是跟了20多年總結出來的”。 在之前,老余每天要跟著猴群走40多公里,觀察它們生活的區域,看食物夠不夠,猴子會不會生病。“現在不用了,每天只要走10公里,就能到確切的供養地了。”老余笑著說。 金絲猴在德欽縣、怒江州都有,但唯獨只有在維西縣,是每天都可以見到的。“它如果覺得地方不好,就會離開,尋找更舒適的地方。”老余說,“能在維西定居下來,一是自然條件適宜,二來就是大家齊心保護的結果”。 的確,在觀猴點,看到它們和老余在一起,絲毫沒有害怕,在陽光的照曬下,無憂無慮地打鬧嬉戲,慵懶地梳理毛發,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到:他們真像是一家人。 如果沒有這群小家伙,我們該會是多么孤獨。 云南網記者 羅浩 陳創業 趙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