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馬古道又稱絲茶古道,同時有藏區的牦牛、象牙(來自南亞)、玉石、乳香(來自西亞)、皮毛入漢地,漢區的絲、布、麻、酒、米、鹽等則要輸入藏區,絲綢錦綾倍受少數民族的喜愛,同時又經藏區輸入南亞、西亞。此后逐漸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聯結漢藏,溝通中外的藏區經濟大動脈。康定、巴塘、西寧、玉樹、昌都、拉薩都是貿易重鎮。入藏的商道有四川、云南、陜甘、新疆、南亞主道。云南道由四川巴塘經云南中甸至麗江抵東南亞各國。此道又有兩個分道,一路由巴塘西行至竹巴籠河九站至阿墩子,十站至維西,一路由巴塘南行至中甸。 歷史 升平鎮原稱阿得酋、阿墩子。傳說早在明朝天順年間,麗江木氏土司發兵康地,征戰吐蕃返回時,一個篤信佛教的信徒從藏地帶來一尊佛祖釋迦牟尼銅像,當夜投宿在這個深山峽谷里,第二天準備啟程時,那尊佛像卻堅如盤石,重若千斤,挪動不得,那個信徒便領悟出佛尊旨意,于是就壘起土堆,將那尊佛像畢恭畢敬地置于其上,并建寺招僧。佛像名為“吉吾明珠頌仁”(意思是不動的釋迦)。墩者,土堆之謂也,這個彈丸之地于是乎稱作“阿墩子”。阿墩子在后來不僅專指現在的升平鎮,也泛指整個德欽,民國后期改稱升平鎮。 升平鎮的歷史建置我們不妨援引劍川王沛霖于中華民國十年(1935年)給民國政府撰寫的《滇邊要路略》篇首“道路總說”中一段:“自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七年間,清軍迭次招撫吐蕃,分路運糧,辟路阿墩,轉運于察木多(指昌都),其后有麗江木土司隨帶西征之士勇留守,時常旅居阿墩子。……麗人始聯合蕃民,翻譯藏語,引道進藏,往來獲利,雖途程萬險,亦年年有人進藏經商,至咸豐年間,商務漸開,至同治年間,茶糖(指砂糖)盛行。” “阿墩原朔,乃蕃蠻搜山捕獵之場,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五年間,清軍迭年西征,分道運糧,于是阿墩始辟,迨嘉慶六年間始陜甘之回族,金陵(南京)豫章之漢族采礦、捕獵經商其地。至道光間,遠來移民之商旅共有三、四十戶,不作耕稼,專營商業,開寓宿僑。至咸豐之年,交通漸開,遂辟彈丸小市,治隸維西。邊荒遙遠,鞭長莫及,所有邊務悉被喇嘛主權。光緒丙年,川滇邊務軍事大定。當時,滇督委麗江府彭繼綏撫邊務,是年并初設彈壓委員,籌邊治理,移巡防營,駐扎防范,至宣統、辛亥年。西藏宣告獨立,番蠻叛亂,川邊邊軍四處圍困,屢求救援,滇軍西征見邊陲之重要非常,始以阿墩改設縣治。曾經試辦九月之期,因界址牽動,經費不足,止設縣,復改行政委員,先后十載,以經營開化商務論之,則日漸進步,唯有道路艱險奇絕,行旅如登天之難,妨害國家政事,人民生計者無窮故,西藏川滇均所反畏,莫可勝言。” “阿墩區劃”中又寫道:“阿墩為云南入藏之孔道,川邊之保障,全滇之屏藩,形勢險峻,群山聳豎入云宵,四周大山戴雪數月,山崖陡險,中有廢澗,敞若平地,商賈旅居者約二百余戶。左流金沙江,右流瀾滄江,阿墩雄跨中處……四面交通遙境廣闊,皆無市鎮,墩境誠為川藏重要之門戶,商賈運集之巨市,軍政外交之關隘,商務交通理財諸端再再逼迫我滇速宜籌布,不可緩延也。” 清代,升平鎮先為土官(禾氏世襲土千總,桑氏世襲土把總)統轄,改土歸流后相繼設立流官彈壓委員、行政委員。夏瑚是第一任漢族流官。民國時期設立設治局,先后由麗江、維西代轄。陳紀是最后一任國民黨德欽設治局長。 貿易 升平鎮自興街設市之始,由于其地理位置正處于藏區和內地貿易往來的交通要地,內地所需的山貨、藏貨(黃金、鹿茸、熊膽、蟲草、貝母、秦歸、珊瑚、珍珠)和藏地所缺的茶糖、布匹、鐵、銅、木器具等均要在這里集散。升平鎮更有藏區佛教圣地之一的卡瓦格博神山,每年的秋冬季節,無數藏、川、滇、青的善男信女扶老攜幼,趕著肥壯的牛羊遠道來轉山朝覲的同時,往往在這里購買他們所需的生活日用品,出售他們的土特產、牲畜。這里的商賈貿易便顯得紅紅火火,繁盛一時。有人曾慨嘆“與其說梅里雪山為德欽名勝,勿寧說它是德欽人的一座金山較為適宜。”其含義是說德欽正因為有了卡瓦格博神山,才有了興旺的經貿景象。其商家主要是麗江、鶴慶、大理的客商,負有盛名的商號有中甸的“長興昌”,麗江、鶴慶的“達記”、“茂恒”、“永昌祥”、“福興昌”、“福春恒”等。麗江商人賴耀彩曾于民國二十七年出資修普渡橋一事在德欽傳為佳話,并為之樹碑立傳。 升平鎮本地商人并不多,他們最初都是買賣雙方的“中介人”,康藏前來經商的商販通過這些中介人的介紹后達成交易。而“中介人”憑著介紹費(巴色)的日積月累,有了一定的資本后,他們自己也開始經商做買賣;有的開設馬店,為過往馬幫商隊提供住宿、草料及日用品,收取費用。《滇邊要路略》的“內國通商”、“外國通商”二節中提到阿墩既有川貨,又有滇貨,所占比例為“川貨在六,滇貨在四”。且“甘肅、青海商民年來貿易頗多,阿墩貨物堆聚壘壘,薈萃市場,稱為川滇西藏商賈輻輳之埠市。”更有“英法合股之”鼻樂花露公司”股東一,系法國巴黎人姓貝名祿,于光緒間始入云南的阿墩市境采辦麝香。”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法國傳教士在德欽升平鎮修建教堂,在試圖傳教布道的同時,將西醫西藥帶到升平鎮。1920年以后,升平鎮始有“金福公館”中藥店。 抗戰時期,滇越、滇緬公路交通受阻,阿墩子便成了中印貿易,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孔道,從這里,既可以南進中原,又可以西出印(度)緬(甸),在這里匯聚的商賈多達三十多家。小攤小販、釀酒磨豆腐,做小本生意的并不多。在升平鎮,流通的貨幣有云南省造的重銀三錢六分的“半開”,有四川省造的重銀三錢的川市幣,有西藏造的重藏銀三錢的松青、松處和白章,另有銀錠、銅元、鑠幣。為買賣和兌換的便利,商家們約定俗成地實施開一種有名而無形的貨幣單位—敦市洋。敦市洋一元折合六個藏幣白章,一個藏幣松青;敦市洋一元五折合一個云南半開。一斤酥油標價0.5敦市洋,也就是三個白章。一個半開可以買到三斤酥油。 城建 升平鎮座落在一條狹長的峽谷之中,東面有一條供縣城居民飲用的河水,叫“曲古隆曲河”和一座神山貢卡,西面有一條叫“只曲河”的溪流,該河流的上游有一座叫“日尼濃”的屏障式的神山,山體中部沒有植被樹木,因此每年雨季(7—8月)都會發生規模大小不等的泥石流。傳說升平鎮老街原在下街,有一年發生了一次千年不遇的泥石流,將所有街面淹沒。又傳說老街的上面,即現今的老街區,原是一片湖泊和沼澤地,藏語稱“措拉貢”,措是湖泊之意。又有一年山洪瀑發,湖泊決口,無情的湖水將老街(即“下街子”)沖刷洗劫一空,若干年后,市民們逐漸搬遷至已干涸的湖泊沼澤地上,建房蓋屋。街面上窄下寬,主要街道稱“正街”,各地商賈在升平鎮經商的大都租賃正街房屋做買賣。據說升平鎮街道房屋尚有麗江籍、鶴慶籍及外省籍市民集資建蓋的房屋,稱“西瓦可巴”。當年,合麗會館、江西會館、川主廟是市民的聚會點和從事娛樂活動的場所。每年農歷三月開觀世音菩薩“祭拜會”,七月趕“財神會”,八月趕“白岳會”,朝覲卡瓦格博神山。滇劇愛好者則登臺演出滇劇“楊家將”等劇目。 除了正街較寬較長外,還有一條現在稱為“東山街”的后街和“西山街”的口袋街。三條街道的結合部有一扇大石門。街道全由石板鋪成。居民房屋一家挨一家排列有序,房頂全是土掌平頂,兩層樓房居多,第一層房屋間數較多,作廚房、正廳、耳房等,第二層作臥室、經堂、或別作他用。正街街面一側由上而下有一條水渠,水渠兩旁栽種有垂柳、山柳、白楊樹等,每到夏秋時節,人們往往走出家口,在樹下納涼,個別人家的天井里還種有果樹。走出大石門后下一個階梯便是“覺拉中”小巷街,小巷街的下方是稱作“鋪子農”和“馬規農”的兩個小村莊,鋪子農即是開鋪子(做生意)的人家,這個地名正好印證了升平鎮最初的街道和做生意人家便是在這里的,馬規農即是兵丁駐扎地。 寺廟 德欽寺,原寺址亦建于城西,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1905年,因該寺僧侶參加了反洋教入侵為主旨的“阿墩子教案”而被清軍燒毀。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天主教會在升平鎮始建一幢藏式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又重建升平鎮天主教堂。但是,這些文物古跡如今卻蕩然無存。集鎮內的清真寺建寺年代不詳,卻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也是藏式的土木結構,殿內可容納二、三百人,寺址就在現今的新建清真寺內。多種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融合是升平鎮傳統文化的一大景觀。 民居 解放前,升平鎮人口稀少,居民居住條件簡陋,房屋全是藏式土掌房,從兩旁的山上往下看,民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房屋周圍綠樹如茵,阡陌縱橫,流水淙淙,環境優雅。 新中國成立以來,升平鎮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觀。集鎮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中心,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及企業建筑群所占建筑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城鎮居民房屋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市民房屋大部分改建為瓦房,舊式的土掌房屋如今可以見到的尚不足五十幢。集鎮由上而下延伸直線距離約有三公里長。橫線距離不足1千米。國家機關、企事業工作人員家在農村的近年來也紛紛搬遷到縣城,在縣城內建房蓋屋,安家落戶。 自古以來,升平鎮的民族服飾、飲食文化、民族禮儀集中體現了德欽藏族其他多種民族文化兼容的多元文化。 藏族服飾 主要有狐貍帽、金邊帽、套頭帽(藏語稱作“怕絞”婦女套頭裝飾)、藏袍(楚巴)、藏衣、藏衫、藏靴(烏拉靴)。男服上身穿鑲錦鍛齊腰短襯衫,顏色為紅色或白色,外罩圓領寬袖的長袍(即楚巴),腰系七色條紋毛料長帶,長袍(楚巴)叢垂下擺至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圓形囊袋,袋中可以裝隨身攜帶物品,長袍(楚巴)兩袖交叉后束在腰間。婦女上身穿長袖彩綢衫,外著無袖大襟長袍(藏語稱“博冬”)。腰束七色條帶,長袍面料各異,有彩緞、絲綢、氆氌等,面料上鑲有龍鳳、壽字圖案。腰前圍一長方形彩色花緞或絲線編織而成的圍腰。耳掛金、銀耳環,頸戴寶石、瑪瑙或翡翠項鏈,手戴銀、象牙、玉環制作成的精制手飾。 飲食文化 升平鎮居民的主要飲食、飲料是面粉、玉米面、蕎麥面、豬肉、牛羊肉、奶餅、酥油茶和青稞酒。過去,糌粑(青稞炒面)是用青稞、玉米炒熟后碾磨,刪除雜質后食用的主食,它與酥油茶拌和后捏成團塊狀后食用。藏族人的早餐一般都是打一壺香醇的酥油茶,木缽盛滿青稞炒面,銀碗里盛滿酥油茶,同時可盛奶餅(奶渣),邊飲用邊談笑。酥油茶,就是將磚茶熬成茶水后倒入放有酥油、鹽、核桃粉末、麻子粉末的特制茶桶內后用手盡力上下攪動,使茶水和酥油充分融匯,然后倒入鋁制茶壺(亦有陶制、土制的)內,放在火炭邊,用餐時隨時可以飲用。 升平鎮是個多種民族聚居有數百年歷史的小鎮,漢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早與藏民族的飲食文化相融合。制作蒸饃、油煎燒餅、糯米燒餅、圓形鍋魁是家庭主婦們的“絕活”,逢年過節自做的黃餅、白餅、大月餅、裹子、脆皮等面食一應俱有。 青稞酒是用青稞釀制而成的白酒或黃酒。白酒稱“阿臘”,黃酒稱“窮”。嗜好喝酒是藏民族的生活習俗,探親訪友,嫁娶迎親、朋友聚會、叩見長輩都離不開酒。(來源: 德飲縣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