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校園的“突圍”考驗 東北師范大學的許靖對記者說,現在大學里明顯能看出存在“求知派”和“求職派”,即一部分學生一心鉆研本專業,從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另一部分學生專業成績一般,卻在學校中的各種場合出頭露面。如今的就業就好像是兩派的爭斗,像她這樣的在校生都想看看最后誰能勝出。可結果卻是,用人單位都挑剔得很,既要求成績又看重能力,而往往這樣的人都是主要學生干部,早就被校方以“保送研究生”等優厚條件留校工作了。 中國人民大學的孟慶峰的在校經歷可謂“輝煌”,不僅擔任了社團聯合會的學生干部,日語專業的他每年暑假都可以被交流活動選中去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去年就業剛開始,就有外資企業要與他簽約,可是他還是堅持報考了國家公務員考試。用他的話來說,金融危機背景下,任何企業的發展前景都是未知數,而相對穩定的公職人員則是這個時期的最佳選擇。他坦言,面對日益加重的就業壓力,“保送”和“考研”對自己也產生過誘惑,可想想幾年之后還是要面對就業,就果斷放棄了繼續深造,“趁早把位置占上”。 與孟慶峰不同,在金融危機到來前,吉林大學的劉日立就選擇了攻讀本校的研究生。如今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她開始慶幸自己選擇了一條改變“機會成本”的捷徑。當記者于她談到就業問題的時候,她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打算,就業是個十分復雜的事情,個人的專業、要從事的行業、工作的城市、單位的類型和規模、工資、戶口、住房、福利,還要考慮簽約的時機、父母和男女朋友的意見……反正每個人都有小算盤,就看誰能突出重圍最先沖向勝利了。” 應屆畢業生焦旭鋒已經決定在畢業之后到寧夏工作,他把自己的選擇看做是“突圍”的“奇招”。他說,在結束了奧運會志愿者的工作之后,他曾經幻想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應該像那段日子一樣精彩。但是現實給他的答復很直接,那就是選好自己的職業,走好自己的路。經過與導師和父母的反復商量,加上自己的認真思考,他終于做出了這個選擇。“到那些需要我發揮能力的地方去工作沒什么不好,其實年輕人是棋子也是金子,發不發光,在哪發光還得全看自己。”他說。 “冬天”與“春天”間的拐點 能像焦旭鋒一樣“想得開”的人還不多,他的同寢室同學丁磊最近就干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在參加一個中直單位的面試時,主考官問他是否愿意去在青海的分支機構工作,丁磊想都沒想脫口而出“不想去”。結束面試的一瞬間,他看到主考官在他的簡歷上畫了個叉,向往已久的好單位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 丁磊對記者說,其實去青海也沒什么,那里的競爭壓力不那么大,自己肯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退一步說,這種中直單位各分支機構之間的流動也很頻繁,干得好自然會被調到更好的崗位。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找工作本身就不容易,再加上自己的老觀念,讓這么好的機會白白失去了。“大家在交流經驗的時候也意識到,畢業就有白領工作不是不可能,前提是自己應該具備對得起那份工作的能力。如果連就業形勢和自己的位置都看不清,還談什么競爭呢?” 丁磊還給記者看了騰訊網發起的對大學生求職預期的調查,在2萬多條的回復中,本科生期望月薪1000-2000元的比比皆是。在“說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這一項中,“難”、“煩”、“不逢時”、“無奈”等字眼出現的頻率很高。 “對于我們來說,讓人感覺寒冷的不是金融危機,而是自己的就業觀。我們這代人好像處在就業形勢的拐點上,確實有人找到令人羨慕工作,也有人去了最基層。我們也在掙扎,過了這個階段自然會有答案。” 最近,掙扎之后的丁磊終于找到了好工作,在面試另一家中直單位的時候,他放下了的老觀念,與用人單位代表真誠交流,輕松贏得了在自己家鄉分支機構的工作機會,他寢室的同學也在利用臨近畢業的最后兩個月時間緊張就業。在寒冬中掙扎過的就業觀,也許更加成熟,也許更加現實,卻一定會像這些年輕人一樣理智、堅韌,與他們一起迎接并不遙遠的春天。(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