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0年,吐蕃王朝最偉大的三個贊普之一的赤松德贊從西藏率兵南下到香格里拉縣。在他許多的隨身物品中,有一套漂亮的羊皮皮囊,里面分別裝滿了黑白色的石子——他把密芒第一次帶進了香格里拉,于是獨克宗古城,開始了密芒的傳承歷史。 現代圍棋十分普及和繁榮,但幾乎沒有人會把圍棋和藏棋聯系在一起,其實早在公元600年以前,圍棋就在“吐蕃”(今西藏)廣為流傳。 密芒,即藏圍棋,漢語的意思是多格子的棋或者多眼的棋,密芒17路的棋盤,與內地出土的三國時期以前的圍棋盤一樣。目前學術界對密芒起源尚存爭議,一是認為圍棋起源于內地,后傳入西藏,并保留了古代圍棋的規則;二是認為起源于西藏,傳說起源于藏族苯教時期,用于卜算和念咒語之用,也有學者認為藏區的內地分別起源,并且各自平行發展。 在西藏考古發掘中,在墓葬內發現的棋子,專家鑒定屬新石器時代,說明藏族在遠古時期就有棋類的雛形。在阿里古格王朝的廢墟中,也發現了一塊砂巖,上面整齊地畫著2.5厘米見方的格子,極類似現今的圍棋盤。在一些苯教寺廟和民間傳說中也有很多對密芒崇拜的神話傳說和故事。 敦煌文獻中記載,松贊干布的父親朗日松贊的大臣瓊布·蘇孜色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擅長下密芒,而且技藝高超,他能邊處理公事邊下棋,這說明遠在松贊干布之前密芒早已廣為流傳,而且已經有了相當高水平,絕非是草草初創。 《舊唐書·吐蕃傳》中也有記載藏族人奕棋的文字,“圍棋陸博,吹蠡鳴鼓為戲”。《新唐書·吐蕃傳》云:“其戲篡六博。”可見在唐代的吐蕃“圍棋”已經流行了。 17世紀前后,藏式圍棋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并出現了專門論述棋藝的書籍。19世紀中葉,著名的藏族天文歷算家丹巴加措也是一個高明的棋手,曾有一本關于圍棋棋藝的專著《密芒吉單居》(《藏棋之理論》)。 1958年錫金王子去日本訪問時與日本圍棋高手下的就是17路棋盤的密芒,當時引起了日本棋壇的震動,王子說是一西藏喇嘛教會他下圍棋的。 隨著歷史的變遷,密芒在藏區逐漸演變為貴族的游戲,離開了普通百姓生活,客觀上造成了密芒面臨失傳的現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獨克宗古城奇跡般地完整保留了古老的藏圍棋密芒,而密芒被時光和歲月的塵埃逐漸湮沒的靈性之光,隨著機緣到來,當浮塵退去,在千年古城中,在香格里拉熠熠閃亮,這亙古之光、智慧之光、思辯之光也再次綻放。(阿 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