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的孫諾七林,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把他與黑陶聯系起來,誰讓他是制黑陶技術一流的民間工藝大師呢? 當湯堆村的黑陶像一股黑色旋風“吹進”香格里拉各大商場,以它獨特的黑色光彩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眼球的時候,孫諾七林卻沉靜地告訴記者,我只是個制陶匠,無論外界把黑陶說得怎樣天花亂墜,從做陶者的根本講,最重要的還是擺正心態,作出質量上乘、做工精細的黑陶。 每年都要接到來自世界各地6萬多個黑陶訂單,制作的黑陶制品遠銷到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鄉、縣、州、省、國家頒發的大大小小近50張獲獎證書擠滿抽屜,應邀遠赴上海等地講學,這樣的榮譽不是每一個會做黑陶的人都能得到的。孫諾七林說,黑陶要“拿”心去做,而他也在做黑陶15年后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 只上過小學三年級的孫諾七林從11歲就開始跟爺爺農布恩主學藝,至今做了47年土陶。孫諾七林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做出的黑陶都是跟老伴一起背著籃子長途跋涉到一個個村莊賣的,但收入難以維持家庭生活,80年代起,黑陶的前景才逐漸光明起來。無論處在怎樣的生活境地,孫諾七林都沒有放棄過對制作黑陶的熱愛。挖泥、制作、烘干、焙燒……在制作中掌握技術,還得把握好火候,經過幾十年精心研制,孫師傅可謂練就了一雙“火眼金星”,觀察黑陶顏色便可把握熱度。從傳統的近30種黑陶造型到現在的100多種,孫諾七林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他的腦海里經常構思各式各樣黑陶的模樣,他要求自己必須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創新,達不到質量要求的新作品,他寧可毀掉,即使每年收到6、7萬個的訂單,他也在質量第一的承諾聲中只簽下3萬個黑陶生產合同。他認為,當地藏民用黑陶煨茶煮肉,民以食為天,用來盛食物的器具以質量上乘者為優,無論是生活用品、宗教用品還是工藝品的黑陶,都得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如今,每天幾乎都要接待世界各地來訪者的孫諾七林依然那么平靜。湯堆村140多戶人家,有80多戶做土陶制品,多數是跟他學的,有慕名而來的外鄉人,只要肯學,他都教。最令他欣慰的是,去年他制作的“黑陶火盆”、“酥油茶壺”、“鳳儀茶罐”三件黑陶制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他笑著說,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藏族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尼西黑陶,它凝結著藏家兒女的智慧和汗水,穿越幾千年的光陰流傳到孫諾七林手里,他要做的,一定會比我們所想的更遠、更好。(楊翠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