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的“阿卡巴拉”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08-06-13 11:00:58

  一曲歡快有力、魅力四射的“阿卡巴拉”舞曲,以香格里拉縣東巴圣地白地神川為圓心,以奇特的文化魅力走向海內外,使億萬人得以欣賞納西族古老支系納罕人的傳統歌舞,從而認識居住在香格里拉大山深處的納罕人,以及他們創造并流傳至今的圣地東巴文化。可知“阿卡巴拉”這種樂曲和歌舞形態,對納罕人是何等重要,它已融入納罕人的生命之中,成為納罕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思想。

  流傳在東巴圣地白地神川的“阿卡巴拉”,是納罕人傳統音樂舞蹈的代表,它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和內涵。過去人們只知道有一種歌舞叫“阿卡巴拉舞”廣為流傳和應用,殊不知還有許多別的歌曲(包括舞曲)的唱詞中也有“阿卡巴拉”,粗略估計就有七八種,可以統稱為“阿卡巴拉”藝術形式。例如思鄉曲《阿卡巴拉巴達咪》、舞曲《阿里巴拉》等,唱詞中就有“阿卡巴拉”一句,前者為抒情曲,悠遠哀傷,后者的音樂特性則類同于舞曲《阿卡巴拉》,但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同名的思鄉曲《阿卡巴拉巴達咪》,也有幾種不同唱法。上述音樂作品中,頻頻出現的歌詞“阿卡巴拉”,雖然只是一種襯詞,但又富含意義,能給人強烈的感染力。在不同的樂曲中,這個襯詞的含義有較大區別。例如在舞曲《阿卡巴拉》和《阿里巴拉》中,“阿卡”可以理解為“歡樂的”、“愉快的”、“鼓舞的”等等;而在思鄉曲《阿卡巴拉巴達咪》中,“阿卡”又可理解為“可愛的”、“美麗的”和“可憐的”等等。由此看來,“阿卡”有一定的內涵,而“巴拉”則屬純粹襯詞,這種解釋,也可從納罕人的日常用語中獲得佐證。納罕人在表達特別憐愛、疼愛和喜愛的意思時,老年人中流傳著“阿空”一詞,其實就是“阿卡”的別音。這種別音現象,在納罕人口語中普遍存在。例如稱呼“朋友”、“老庚”時,有的稱“阿主”,有的稱“阿達”。而專指“女朋友”時,則稱“阿瑪”。一位姑娘名叫“納布恒”,有的人簡稱“阿納”,有的人愛稱“阿布”,有的人則昵稱“阿恒”。由此可見,“阿卡”、“阿空”是同一含義。

  在接觸過“阿卡巴拉”音樂舞蹈的人中,不少人有一個誤解,認為“阿卡巴拉”的原創地就在東巴圣地白地神川,更具體地說是在吾樹村。事實并不如此,真正的“阿卡巴拉”這類傳統民間文藝形式的原創地,其實是在麗江市寧蒗縣的瀘沽湖一帶,是由自古以來居住在那里的納西族古老支系摩梭人創作出來的。學術界曾出現過與此類似的情況,即一些人(不一定都是學者)往往把后來盛極一時的文化傳承點,解釋成為此類文化的發源地或原創地。比如東巴圣地,舉世公認是在香格里拉縣的三壩納西族民族鄉境內的白地神川,但不少人卻以為后來盛極一時的麗江壩才是真正的東巴圣地。這當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及歷史因素,但一些人為的誤傳誤導和缺乏實地考察的結論,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阿卡巴拉”現象與此相類似。造成上述誤解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點:

  其一,源自一個傳說。曾經在三壩鄉從事民間文化調研近二十年的原中甸縣文化館干部蘭文亮,曾著文介紹“阿卡巴拉”舞曲來歷,如實地記錄了民間傳說。傳說中講到,曾有一群汝卡人從瀘沽湖一帶來到白地神川,暫住白水臺對面叫“恩美江”的山坡上。因見白水臺上雙龍狂舞,于是創作了一支舞曲名叫“韋刷打魯克”,后被白地神川納西族土著領袖看中,作為“二月八”節日的開場節目,同時把一片尚未開發的石坡賞賜給他們,因而有了“魯克吾樹韋”村落,即今天的吾樹村。傳說可以作為民俗學的參考,但不能作為歷史證據,這是學術研究的常識。吾樹村的民間藝人和樹榮(白地完小校長)曾多次說:“此傳說真有事實依據,大約在200年前,的確有一伙汝卡人來到這里,后來成了吾樹村先民。”據說,“恩美江”山坡上至今還留存有他們的遺跡。或許他們真的從瀘沽湖家鄉帶來了“阿卡巴拉舞”,經加工提練后成為舞曲,也成了創作民間故事的素材。另一傳說,是由馬幫帶過來的。由此可以推斷不止一群人從瀘沽湖帶來這支曲子。

白水臺

  其二,源自一個習俗。白地神川的納罕人的傳統節日“二月八”狂歡節,少說也有七八百年歷史。每年過節,吾樹村的“阿卡巴拉舞”是雷打不動的開場節目,似乎印證了上述傳說的真實性。但也很可能先有這個習俗,被后來的人們賦以神秘色彩,演繹成一個個動人的傳說故事,這在民俗學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其三,源自一個傳承。吾樹村大部分居民屬于納西族古老支系汝卡人,少部分屬另一納西族古老支系納罕人。這個村長期以來有著一個良好習慣,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歌跳舞,人人都是歌舞能手。1998年初,剛成立的迪慶納西學會便授予此村“納西族歌舞之村”稱號,并積極向云南省社科院推薦,不久該村獲省級“納西族歌舞之村”稱號。1999年,我多次到吾樹村,發動青年男女參加培訓,培養出一批文藝骨干,成為“圣靈東巴文化樂園”及本村文藝活動骨干。和樹榮曾在《迪慶納西學會會刊》上發表文章,介紹了這事。于是有人據此把這個村當作“阿卡巴拉”的原創地,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誤會。

  從嚴格意義上講,“阿卡巴拉”傳統歌舞的原創地應是納西族古老支系摩梭人的故鄉瀘沽湖地區。我認為先有摩梭人創作的“阿卡巴拉”歌舞,后被許多人傳到東巴圣地,經加工后成為成熟完美的一種納西族歌舞。可以說吾樹村的汝卡人最先把這個傳統節目帶到白地神川,不僅作了加工,并且起到了示范作用,致使東巴圣地的納罕人都成了“阿卡巴拉”迷和歌舞能手。在圣靈東巴文化樂園圣地民間藝術團的努力下,“阿卡巴拉舞”不僅走向麗江、昆明、北京,還走向世界。07年初,由迪慶納西學會主辦、三壩鄉政府等單位協辦的首屆“阿卡巴拉賽歌會”取得圓滿成功,更把“阿卡巴拉”美譽得到進一步提升。由此看來,“阿卡巴拉”這組傳統節目,是屬于全體納西族的,是本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傳承、發揚光大,成為魅力四射的民間傳統歌舞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傳統節目原名“韋刷打魯克”,后又名“亞哈里克”。前者指如何創作加工,后者即用歌詞首句襯詞作曲名。后來,一些文化界人士在調查了解時,為記錄方便,便用首句襯詞中的“阿卡巴拉”一詞作了曲名。這不經意的一改,卻使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傳統節目大為改觀,更加響亮更加有名,無意中成就了一個美事。由此看來,文人學者的作用真是不可低估。(楊正文)

責任編輯:和玉鳳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99aiav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 精品视频国产狼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精品一区狼人国产在线|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国产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久久国产精品系列|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午夜精品不卡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国色精品卡一卡2卡3卡4卡免费| 国产精品哟女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69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91人前露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