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發展農村公益文化事業側記 “在上級的支持下,我們村有了文化活動場所,每天晚上,群眾都到文化活動場所唱歌跳舞。城里人享受到的文化生活我們基本享受到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中路鄉日登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蜂燦新高興地對記者說。 日登村民小組文化活動場所是在今年維西縣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項目中建成的。過去,由于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日登村民小組群眾只能擠在社長家里從事文化活動,由于場地狹小,滿足不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需要。 民族歌舞遍城鄉,輕歌曼舞頌和諧。近年來,維西縣高度重視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把農村文化陣地與農村基層黨建工程“三建三帶三創”工作結合起來,把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與扶貧開發工作結合起來,制定規劃,整合資源,加快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截止目前,維西縣1000多個村民小組基本建成了文化場所。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各族群眾聚集在各個片區的文化活動場所,手牽手、肩并肩、圍成圈,跳起歡樂的民族健身舞,唱起幸福的歌謠。 “我們村不僅能夠收看到衛星電視,聽到廣播,而且,每個月都能看上一場數字電影。”臘八底村農民余新民對記者說。10月16日晚,記者在傈家山寨臘八底村采訪時正趕上電影站到該村放映數字電影,先是放了一部交通安全知識教育片,后又放了一部戰斗故事片。 維西縣文體廣旅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改善,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了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實施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到達98%,除個別不通電的村民小組外,所有通電的村子都看上了清晰的電視,收聽到了廣播。在此基礎上,我們全面加強了農村文化站建設,扎實推進農家書屋、數字電影進農村工作,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10月17日,在大山深處的果咱底村民小組,記者看到,20多名共產黨員聚集在村文化活動室里收看遠程教育片。黨員蜂月華告訴記者,支部每個星期都要集中到活動室里收看一次遠程教育片。從中能夠學到黨的方針政策,學到脫貧致富知識。 其實,果咱底文化活動室還有很多功能,開展科技培訓在這里,圖書室設在這里,群眾可以在這里讀書、看報。活動室外是一個廣場,村里舉行大型文體活動在這里,晚上,群眾跳健身舞也在這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的活動室已經遍及維西縣廣大農村,成為黨團組織以及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陣地。 前不久,迪慶州維西縣供銷社改革發展推進會在維西縣城召開,會議期間,前來參加會議的云南省供銷社負責人以及來自迪慶州內的代表饒有興致地觀看了由維西縣保和鎮大詞戲古樂團表演的經典劇目“岳母刺字”“維西古樂”等文藝節目。 欣賞文藝節目的同志注意到,大詞戲古樂團有了新家,這個家就是保和鎮大詞戲古樂團演藝中心。這個演藝中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的。 這是維西縣重視民族民間文藝團隊建設,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維西縣民族民間文藝團體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各個鄉鎮都有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隊。這些文藝表演隊在傳承著大詞戲、阿尺木刮、神川熱巴、滿達等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在縣委、政府的支持下,維西縣保和鎮三江毓秀詩書畫影協會創辦8年,編輯創辦《‘三江’毓秀詩書畫影文集》7集,舉辦大型詩書畫攝影作品展12次,隊伍日益壯大,一大批文藝新人茁壯成長。由該協會主辦的刊物“三江”毓秀小報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維西是傈僳族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傈僳族研究會維西分會推出了一大批傈僳族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對繁榮傈僳族民族民間文化做出積極貢獻。 維西縣射弩協會感應著時代發展的步伐闊步向前,全縣10個鄉鎮都組建了分會,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會員突破千人,射弩已經成為維西縣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前不久,巴迪鄉舉行第六屆民族民間藝術節,前來參加器樂比賽的真撲村民間藝人老和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說句實在話,我們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跟城里人沒有什么大的差別了,我們村群眾與城里人一樣看上清晰的電視,聽到廣播,跟城里人一樣有休閑娛樂場所,城里人享受到的,我們基本享受到了。” 就像老和所說的,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維西縣農村公益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農村與城鎮的文化差距迅速縮小。(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