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納西族民居建筑的裝飾特點 納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重點是門樓、照壁、天井、外廊、門窗隔扇、梁柱等,以鮮明的特點反映著納西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民族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倫理、宗教信仰及哲學價值觀念。 門樓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和木構架式三種。 以磚拱式門樓最為常見,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樓式樣。端部起翹,門洞邊框的墻柱一般以青磚鑲面。檐下及門洞邊常飾有精美線腳,有的局部還鑲有大理石塊。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 照壁 為了不影響庭院的采光,將一面做成較矮的照壁,有利于陽光的射入,提高院內亮度;還可以擋風。照壁用石砌的勒腳、粉白的墻壁、磚瓦的檐頂構成,頂部有一滴水與三滴水兩種形式。檐部的磚砌線腳自然大方,有的線腳上還繪有黑白花飾的素畫或鑲以大理石,顯得素雅秀麗。加上照壁前栽種的花草植物,可以起到美化院落的效果。 天井 院落天井的布局比較講究,常用卵石、瓦片等將地面鑲嵌成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鳥魚蟲、八卦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占地大的宅院,普遍設置有照壁、花臺、水池等。天井作為納西族民居建筑空間組織的中心,人與自然直接接觸的場所,納西人就將室外天空的陽光、地上的花草引入院井內部,進行精細別致的布置和綠化,使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陽光雨露、花草樹木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出納西民族獨特的自然情懷和審美情趣。 廈子 指房屋外廊。納西族民居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無論城鄉,家家戶戶的房屋都有寬大的廈子。廈子是納西族民居建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與麗江壩子和金沙江、瀾滄江沿岸納西族聚居地宜人的氣候分不開。納西人常常在廈子下面進行就餐、會客等活動。 門窗梁坊的雕飾和“垂魚”裝飾 納西族民居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堂屋門是四扇或六扇雕花格子門,門兩邊的窗戶為鏤空的花鳥禽獸、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等各式精美圖案。木雕門窗既符合牢固、通風、采光的使用原則,又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梁枋雕飾則將大過梁的梁頭雕刻成獸頭,俗稱“獅子頭”,柱礎石通常雕鑿成圓鼓形、瓶形或四面八角形,再雕飾以不同的花紋。 納西族民居的設計裝修,體現精致巧妙、樸素淡雅的風格。室外裝飾主要是墻面和屋頂。外墻最常見的是石砌的勒腳、抹灰粉白的墻面,墻角鑲貼青磚。屋面鋪蓋青灰色筒板瓦;前后出檐,“人”字形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意在禳壓火災的侵害。室內裝飾集中在梁柱處,但這些彩畫一般較為簡樸,多以藍、綠為主色調,也有不少以黑、白、灰三色構成的素畫,與民居素樸的格調相和諧統一。整座房屋外觀色調顯得非常樸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納西族社區的不斷發展,納西人在修建民居時,總體框架、建筑設計、風格特色等方面雖然保持著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上逐漸采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潢材料,把傳統與現代的建筑藝術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木府和萬古樓 除了普通民居之外,明代木氏土司修建的木府、麗江標志性建筑萬古樓極具特色。據說,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被譽為麗江古城文化的“大觀園”。這種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木氏土司從不讓外人進去,連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請,于1639年來到麗江,遠望著樓閣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記》里寫下了“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感嘆。 萬古樓為塔式五重檐全木結構建筑,高33米,象征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33萬各族人民。主體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反映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中有“開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傳說,寓意納西兒女共同創造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