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所有的阻撓在一天后便消失了,因為人們看到了他們從未看到過、也從未想過的東西——石屋。 第一座被發現的石屋是在整個遺址山頭的南面,即背對江水的一面,房屋成坐北向南坐向,盡管僅存南北走向和東西坐向兩道墻體,人們還是能辨認出,這曾經是一座房子。考古工作人員也開始興奮了,石墻均為雙面壘砌,層層疊加,南北走向墻內側石塊較大,最高層為2層,東西走向墻最高層為4層。南北走向的墻長2米,東西走向的墻有3.5米長。 從第一座石屋被發現后,越來越多的房屋遺址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竟然有16座之多,且全部為石頭砌成。據朱忠華介紹,這些房屋可以分為兩排,分別分布于山頂及山腰,每排皆環繞山體呈弧形分布,總體排列有序,布局嚴謹。“部分房屋保存較好,石墻高度可達1.8米。房屋依山而建,墻體壘筑于斜坡上。”朱忠華說,部分房屋的建造方式為4面墻體分4次壘砌,“一次壘筑一面墻體,一般是先砌東墻,再砌北墻,然后是西墻,南墻只能看到墻基,看不到墻體。” 發現房屋的同時,一道道不屬于房屋的石墻也被清理出來,“一共發現大小石墻45道,除了房屋殘墻外,還有護坡墻和圍墻。”工作人員發現,護坡墻一般為單面壘砌,大多環繞山體沿等高線分布,從山腰到山頂有多道石墻分布,其中遺址東南角護坡墻保存較好,呈3層臺階狀遞升至山頂,層層內收,每層高1米。而遺址東部發現的外圍石墻構筑規整,雙層壘砌,寬度可達1.4米,石縫之間還有堅硬的粘土粘接。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一道石溝,長約6米、用較為光滑的圓石壘砌。 這完全是一座城池! 不過,奇怪的是這些房屋平面形狀都是方形,大小近似,邊長都是在5米左右,且房屋內沒有發現火塘,“因為如果是日常居住,這里又比較冷,肯定會發現取火的火塘,但是截至目前,我們只發現了一個類似火塘的遺跡。” 而這個遺跡中還發現了一個陶罐,旁邊還有一些禽骨,和瓊輝開起了玩笑,“當時肯定在煮肉,結果先民有急事,還沒來得及吃就走了。” 朱忠華說,“遺址所在的山體臨近水源,形勢險要,整個遺址又依山勢修筑多道護坡墻、圍墻,使得它更加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而且房屋大小相似,排列有序,明顯具有較強的軍事防御性質。” 和瓊輝贊同這個觀點,“南面墻體低估計是南面是要沖的地段,比較狹窄的關隘,如果砌墻太高,就看不到要沖。” 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和永興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看到神山的真正面貌,看到石屋他想起了先輩們曾說過的話,祖先來到這里后曾在隘口比較平坦的地方買了地用來種莊稼,在那里發現很少的石屋,“不是祖上蓋的,是來的時候就有了。” 隨著遺址不斷發掘,當地的村民也從最初的阻撓,變成了每天雷打不動地來參觀,有時候還要追問工作人員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