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慶是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多宗教相融共濟,各民族文化極其豐富的地域,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許多傳統歌舞文化深受影響,面臨著被淡化、替代、失傳或變異的危機。因此,為提高廣大群眾對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搶救的自覺意識,本人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油然產生制作《篩巴布姆》音樂專輯的夢想。 ?一、存續現狀 歌舞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它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世代相承,是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的基因,是記錄民族文化的載體。千百年來,各民族通過歌舞傳道授業,不斷地延續著民族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但今天,許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受損,如“篩巴”的勞動號子《筑墻歌》和《打麥歌》等,因為這些手工勞動方式被現代化替代,勞動號子失去了生存環境,面臨瀕危,這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我們不可能讓社會倒退或者把傳承人關在溫室里傳承,我們亟須把類似的歌舞文化用現代技術,給予完整的記錄和保存。 因此,我用5年的時間,調研訪問了許多民間藝人,收集整理了許多民間傳統歌舞,從中挑選出來比較有價值和瀕臨滅絕的民間歌曲,我從非遺原真性保護傳承的角度灌制了這盤以原生態歌曲為主的演唱專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歌詞、舞蹈動作和音樂旋律中回味和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因為“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本,任何文化如果丟失了根和脈,離了本真,必然會枯萎”。 2006年《迪慶鍋莊舞》首批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各地域鍋莊是《迪慶鍋莊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在挖掘、搜集、整理歌曲時,選擇各地域鍋莊以及即將面臨瀕危和有價值的歌曲,分別是小中甸、霞若、奔子欄等地的鍋莊、拖頂酒歌、情舞、筑墻歌、弦子、佛教音樂等12首原生態歌曲和3首創作歌曲組成。每首歌曲的視頻拍攝都在歌曲的發源地,由當地民間藝人伴舞。歌曲的旋律、歌詞的口音都按地方腔調,保證原生態歌曲的本真性。 二、制作意義 歌舞源于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是一種群眾自娛性的活動方式,延續到今天,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烙印和記錄。鍋莊歌舞曲調舒暢,音符跳動較頻繁,歌聲悠揚動聽,舞步輕快灑脫,種類繁多,唱詞內容極其豐富,從天上唱到地下,從高山唱到河流,從大自然唱到人類社會,從遠古洪荒時代唱到當今現實生活,人情世態、悲歡離合應有盡有,可謂是迪慶各族人民的百科全書,是人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宣傳、研究、保護、傳承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發生重大改變,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遭遇生存困境。迪慶各民族的文化也同樣面臨威脅,由于受各種現代文化的影響,歌舞文化也逐漸背離了傳統歌舞的原真性,所以保護傳承傳統的歌舞文化,弘揚民族文化任重而道遠,因此,制作《篩巴布姆》音樂專輯,具有提供相關歌舞文化的研究、收藏和宣傳作用。 三、制作作用 藏族歌舞文化貫穿了苯教萬物有靈觀念和佛教珍愛生命的觀念,其倡導的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敬重生命的思想,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歌舞文化的傳承保護直接關系到一種文化、信仰的存亡,且由于該信仰儀式歷經歷史演繹,融合了迪慶藏族群眾的價值取向、審美意識,對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藏族歌舞文化形式程序完整、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包含了傳統知識教育、經典傳承運用、民間文學、服飾、舞蹈、說唱和宗教祭祀等方面,集社會性、文學性、藝術性、宗教性、星相學、民俗性為一體,是多民族文化共融、內容包羅萬象的民俗活動。迪慶歌舞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價值體系、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和穩定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制作目的 通過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對各地域服飾、歌舞、節日、建筑和生態文化的宣傳。致力于保護、研究、傳承和搶救。 在堅持科學、翔實、傳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使歌舞文化得到靜態保護和活態傳承,通過音像視頻宣傳迪慶美麗的自然景觀、淳樸的風土人情、厚重的多元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歌舞文化。通過制作光盤,便于保護和傳承,達到代代相傳之目的。在音樂伴奏的處理和演唱上靠原生態,在歌詞的表達上靠歌曲的地域口音,視頻的拍攝在歌曲的源產地,并搜集了迪慶許多民族民間傳統的節日和歌舞活動以及季節性的農作視頻和田野風光,并特邀許多德高望重的民間藝人開展授受藝活動,為更好地宣傳迪慶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歌舞文化,為以后的非遺研究做史料收藏,使迪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 五、效果分析 《篩巴布姆》專輯在2014年9月份出版,全國發行。市場反饋效果分析:按地方區域來看,北京市文化研究群比較受歡迎,通過這盤專輯了解到一些相關的信息做收藏和研究。其他人群主要看田野風光和服飾以及一些民俗活動。藏區比較受歡迎,銷售情況也比較好。 本地人按年齡及市場走向的趨勢來看,50歲以上的人比較喜歡,30歲至40歲的人一般喜歡,30歲以下的人比較喜歡其中的3首創作歌曲,原生態傳統歌曲不太喜歡。90%以上的購買者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10%的人因為被迪慶美麗的四季斑斕的田野風光吸引而購買。 國家級的專家王文章、呂品田、祁慶富、徐藝乙、李榮啟、吳文科、苑利、楊陽等專家對這盤專輯給予了肯定,并提出對以后的非遺搜集整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思路。省級專家和地方專家正在征集反饋信息當中。 從以上的市場調查情況說明,很多年輕人不接受民族民間傳統歌舞,因為他們接觸比較少,平時的生活當中也不太了解類似的歌舞,不過與演唱者、詞、曲和音樂的風格、水平也有一定的關系。中年人以上比較喜歡原生態傳統歌曲,因為他們接觸時間相對多,對歌詞能夠理解,達到愉悅心理的效果。建議給年輕人創造接觸類似歌舞的機會,加強傳統歌舞進校園的活動。(阿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