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農村新能源建設紀實 “沼氣實在好,煮飯再也不用煙熏火燎,只要打開開關,就能煮上一桌可口的飯菜,實惠又方便。”上江鄉福庫村的小胡說:“自從推廣沼氣后,我們村家家都爭著請技術員修建沼氣池,有的農戶家里還修建了雙池,現在我們很少再上山砍柴了。” 據州林業局農村能源工作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我州各地農村共建沼氣池22958口,節柴灶41140口,安裝太陽能約17700平方米。 農村能源建設見成效 國家天然林禁伐前,我州每年約有85萬多立方米的森林資源遭到破壞,約占全州森林資源消耗總量的51.6%。為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村群眾的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我州拉開了農村新能源建設的序幕。 新能源推廣初期并非一帆風順,祖祖輩輩靠薪柴當燃料的農村群眾開始并不怎么樂意接受這一新事物。1999年,我州開始在維西縣塔城鎮、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等地對新能源建設進行示范性推廣,經過嘗試之后,群眾開始嘗到了新能源建設的甜頭。 為更好地推廣新能源,我州各相關部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先后與北京天恒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機構合作,進行新能源建設。為貫徹州委、州政府開發與節能并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思路,2007年,州扶貧辦在全州開展了旨在推廣新能源的“五有”工程建設,項目覆蓋全州近223個村民小組,為2886戶農戶安裝了太陽能,共建節柴灶1486口,沼氣池1240口。 新能源引領農民新生活 6月的一天,記者走進了香格里拉縣建塘鎮吉迪村村民尼瑪央宗家。此時正是做晚飯的時間,尼瑪央宗邊在沼氣灶上做飯,邊和記者閑聊:“看,這火多大、多旺,現在做一頓飯只用花半小時的時間。”2007年,尼瑪央宗家用上了沼氣。據她介紹,在使用沼氣前,她做一頓飯至少要花兩個小時,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圍著鍋灶轉,遇上連日的陰雨天,她就為做飯找干柴而發愁,還要忍受煙火的熏烤。“現在,做飯容易多了,這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農村婦女也從鍋灶和柴火中解放了出來,可以更好地在發家致富中大顯身手。”她笑呵呵地說。 2007年以來,沼氣池建設開始向“四位一體”發展,我州首先在香格里拉縣建塘鎮吉迪村51戶農戶家中推廣“四位一體”模式,在群眾中大受歡迎。 據了解,一口沼氣池每年能節約3000公斤柴,一套太陽能熱水器能節約3500公斤柴,同時也可以節省100多個勞動力。在迪慶的許多農村,由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農村家庭除養豬、養雞、養牛外,還要種地,致使家庭能源消耗巨大,每個家庭年均需要柴火10000公斤左右,通過新能源建設,每眼節柴灶一年可節約用柴1000公斤,每口沼氣池年節柴3000公斤,每套太陽能熱水器年節柴3500公斤。新能源的建設在減少了森林資源消耗的同時,也極大地節省了群眾的勞動力。(作者:王勁梅 段仕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