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我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綜述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農村包產到戶為標志的改革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進了迪慶雪域高原。30年來,全州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容村貌日新月異、鄉村經濟日趨繁榮,全州農村正高奏一曲變遷和諧曲。 政策科技“牽引”農業發展 回顧我州農業發展的歷程,是政策、科技發揮著“牽引力”的作用。1978年12月,州委、州政府根據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農村工作方針政策,從實際出發,有領導、有步驟,積極而穩妥地開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包工到組、聯產計酬、包產到戶、統一核算等多種形式,最終拋棄了計劃統一、計酬統一、分配統一的模式,建立起適應本州自然、社會經濟特點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實現了“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讓生產關系中勞動者的權、責、利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迸發了出來,生產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1980年全州糧食總產量為9422.5萬公斤,比1978年增418.5萬公斤。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多,我州糧食總產量年年遞增,1988年至1995年是我州糧食增長最快的8年,年均遞增4.92%,其中,1989年糧食產量突破1億公斤。后來的農村稅費改革、糧食直補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更是給種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我州糧食總產量年年遞增,另一方面得益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88年開始,州委、州政府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從金沙江、瀾滄江河谷區延伸到山區、半山區、高寒壩區。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也從1988年的82萬元提高到1989年的125萬元、1990年的200萬元……從此,我州農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指導下,全州農牧業生產迅猛發展,農村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態勢。到2007年全州糧食總產量達133478噸,與1978年相比增43438噸,增長了48%。全州大小牲畜存欄89.96萬頭只,比1978年增34.8%,全州農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14.63倍。 產業調整“鼓”了農民的腰包 農民富,才是全州富。改革開放至今,歷屆州委、州政府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工作重點,千方百計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82元,增加到2007年的2287元,增長了近28倍。 在香格里拉縣金沙江沿岸可以看到村村寨寨都種植著成片郁郁蔥蔥的桑樹。在這個種桑養蠶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為真正把蠶桑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從2001年開始,香格里拉縣投入近百萬元資金在金沙江沿線的金江鎮、上江鄉等鄉鎮扶持蠶桑產業。祖祖輩輩以種田為業的沿江百姓,在政府的指導下,借助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養起了可愛的蠶寶寶。小小的蠶寶寶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上江鄉陳子華一家利用村里17畝沙地養蠶,每年4萬元的收入不僅解決了兒子上大學的費用,還為家里購置了彩色電視、DVD等現代家電。金江鎮車軸村趙新揚一家,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從2001年開始嘗試種桑養蠶,經過兩年的摸索試驗后獲得成功,到2002年全家依靠出售蠶繭和小蠶獲得經濟收入10400元。 近年來,為增加農民收入,我州結合實際,邁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蠶桑業、生態豬、中藥材、百合花等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詞。在這些關鍵詞的背后,通過各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戶與公司間架起了一座座金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經營方式,為農民解除了后顧之憂。 在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農貿市場,黃瓜、白菜、青菜、西紅柿等各種時鮮蔬菜一應俱全。早在幾年前,如果要吃到這些時鮮蔬菜,小中甸群眾要坐上幾公里的車到香格里拉縣城購買。近年來,小中甸鎮依靠種植大棚蔬菜,不僅使群眾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而且也使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小中甸鎮和平村先鋒村民小組秀珍靠種植蔬菜,半年就凈賺1500元。 在維西縣永春鄉拖枝村,農田都覆蓋著白色地膜,地膜下面就是秦艽幼苗。和正英去年種了4畝秦艽,光靠賣種子、賣幼苗和賣干貨就收入2萬多元。她家5口人,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過去種一畝谷子才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現在種一畝秦艽收入就達五六千元。 特色農業“龍”抬頭 在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新陽村格茸批楚大爺家,500只尼西土雞放養在蘋果林間,扒吃著蟲子和小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蟲草雞”。他家光靠出售成雞和孵化的小雞每年就能掙上萬元。過去尼西鄉也有少許農戶養殖尼西雞,但由于養殖數量少、水平低等原因,沒有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自從我州將尼西雞養殖作為特色農業不斷培育壯大后,農民零星養殖變成了規模化、專業化養殖,不僅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還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只是我州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州堅持不懈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改革開放初期,時菜不見、鮮菜不鮮是我州經常遇到的問題。在冬季能吃上新鮮蔬菜是一件難事。但是,我州進行大棚蔬菜種植以來,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吃菜問題,還有大量蔬菜返銷大理、昆明等地。菜農董學明去年靠種植蔬菜,毛收入就達3萬多元。過去從來不種植蔬菜的藏族群眾,也有了大批蔬菜生產大戶,種植的品種從單一的普通蔬菜擴展到特優時鮮蔬菜。 除尼西雞養殖、大棚蔬菜種植外,在我州農村,各種特色產業也頗具規模,如金江鎮、上江鄉、五境鄉的無公害生豬養殖,洛吉鄉的雜交野豬養殖,永春鄉中藥材種植,德欽縣葡萄種植,川達百合花種植等。這些特色產業不僅充分發揮了地區優勢,還有效調整了農業結構,改變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成為了農牧民增收的依托。 如今的迪慶,一片生機盎然,呈現出了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良好局面。我們堅信,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正確指引下,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朝氣的新迪慶,在團結、務實、高效的州委、州政府的帶領下必定會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記者:王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