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炘煬 “我不知道什么叫挫折” 記者:為什么報考北工大數學系? 張炘煬:我是根據自己的實力報的這個學校。我喜歡數學,我爸讓我報法律我沒同意,自己報了數學系。 記者:大學有什么收獲? 記者:有沒有對女生產生過好感? 張炘煬:有是有,但都比我大,不太現實。還是男生在一起方便,能一起鍛煉。 記者:暑假都做什么了? 記者:你媽媽說你小時候不愛吃肉,認為吃肉是殺生? 張炘煬:現在我吃了。因為如果我不吃肉我就會營養不良,會生病。 記者:神童這個光環讓你有壓力嗎? 張炘煬:我不覺得自己是神童,也沒有什么壓力。 記者:你覺得自己成功嗎? 張炘煬:我不覺得,我跳級跳得多,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學到。 記者:你認為什么叫成功? 記者:你遇到過挫折嗎? 記者:比如說呢? 張炘煬:(撓了撓頭)想不起來了。 記者:對以后有什么規劃? 記者:讀博會讀哪個學校? 對話·張會祥 “希望他能找個穩定的工作” 記者:你對孩子有什么特別的培養方法嗎? 張會祥: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教育,主要是培養他自學、預習的能力。他兩歲時,我們發現他記憶力很好,就教他認字。上學前,他已經認識了2000多個字。 記者:為什么讓他接連跳級? 張會祥:其實最開始沒想讓他跳那么快。第一次讓他跳級是因為我覺得小學沒必要花6年時間,我最開始打算的是讓他提前進中學,這樣即使考不了好學校,也可以仗著年齡優勢再復讀。但后來發現他學得特別快,這才開始不停地跳級。 記者:高考后,為什么不讓他復讀,考個更好的學校? 張會祥:那時候我想法又變了,再復讀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再說他可以把大學當成高中讀,把研究生當成本科讀,他的優勢就在于年齡小,以后還可以再往上考。 記者:孩子上研究生,你仍然選擇陪讀,為什么呢? 張會祥:主要是孩子太小,我陪讀一是為他的安全考慮,另外一個就是要督促他學習。炘煬的自制能力特別差,如果我不管他他就只顧玩,完全不管學習。 記者:大學時就這樣嗎?張會祥:對,大一下學期,我放松了監督,結果他好幾門考試差點不及格。 記者:讀研有你陪著他,以后你不在身邊,你不擔心他會更加沒有自制力嗎? 張會祥:以后孩子就大了,自然就能克制自己了。 記者:孩子上大學時,很多人認為他會退學,你知道嗎? 張會祥:知道。廈門有個教授專門寫信給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說孩子過不了兩年肯定會退學。不過這事是在炘煬考上研究生后我才知道的。他考上研后,學校領導才拿出這封信來給我看,但我最終還是沒看,只是聽老師說了下。網上的那些質疑,我也從來不關心。 記者:我發現很多言論都說,孩子現在讀書雖然厲害,以后總會不行,你覺得呢? 張會祥:(很激動)什么叫行?什么叫不行?說孩子知識掌握不行?該學的孩子也都學了,他也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上的,只是凈抓了精華部分,不是面面俱到。說孩子生活能力不行?他的自理能力強得很。我陪讀不是照顧他的生活,主要是管學習。上大學時,我只給他洗大件衣服。 記者:孩子上研了,你認為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成功了? 張會祥:我也沒認為這是成功,任何人成長學習的模式都不是固定的。我只是讓他走了捷徑,這種學習方式可能特別適合考試。 記者:只有孩子的媽媽在工作,家里的經濟能支撐嗎? 張會祥:當地政府對我特別支持,我原來的工作并沒有辭掉,現在還領著工資的。早幾年我還出過一本關于炘煬教育方式的書,經濟方面目前也能撐得過去。 記者:你希望他讀博還是出國? 張會祥:讀博吧,畢竟他年齡太小了,出國有很多不便。讀博我就不會再陪讀了。 記者:對孩子有什么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