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位于香格里拉縣的霞給村還是個荒涼貧窮的普通藏族村,如今藏族風情迷人、風景如畫的它已經成為很多向往神秘“香格里拉”的游客們必游之地。 從香格里拉縣向東北行約十三公里,就來到了霞給村。這里依山傍水,民風民俗濃郁,被譽為“香格里拉第一村”,是個藏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它位于通往香格里拉各主要景區的必經之地,也是香巴拉文化走廊的第一站,交通十分便利。 “30年彈指一揮間,30年前我們吃不飽肚子,現在糧食充裕得很。平時還做些土陶生意,到集市上賣特產,如雞、蘋果、土豆等,生活逐漸富裕起來了。”村民格茸齊林說。 據了解,如今村里每家每年的收入都在一萬元左右。而在20、30年前,村里的人多是用祖傳手藝做土陶,到其他的村子里去換糧食,生活很艱苦。然而,土陶現已成為香格里拉的名牌產品,純手工制成的黑陶,造型古樸,但有別樣的藝術韻味。 傍晚,霞光照著美麗的霞給村,它靜靜地躺臥在大山、原始森林的懷抱中。河流彎彎曲曲,如一條玉帶般從村中流過。村內居住有二十多戶藏民,各家各戶獨具特色的藏族民居保存很好。村落里有著幾個手工業作坊,分別在做藏陶、牛角梳、唐卡。佛塔、瑪尼堆、經幡、風格各異的水力轉經筒、銅制轉經筒和羊皮制轉經筒等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 藏族同胞的生活好了,他們的房屋也建造得更現代、更漂亮。“我們一有錢,就投資蓋房子,把原來的土坯房改裝,請上木匠來做各種木工活,把房子修建一新,幾年下來,房子上面已經花了十多萬元了。”格茸齊林說。 德欽縣拖頂鄉是個傈僳族鄉鎮,下轄3個自然村。鄉長龍桂生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至今我還能記得自己村里的幾件大事。”他向記者娓娓道來:1975年之前,口糧都不夠;1978年,村里逐漸有人富裕起來,大家夢想最多的是買輛自行車和手推車;1983年村里有了第一臺手扶拖拉機;1988年,村里有了第一臺電視機;后來,各家各戶都有了牛羊等牲畜,這幾年,旅游開始興盛,松茸等當地特產也廣泛種植,村里的房子經過翻蓋、重修更舒適了。 藍天白云下,美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已經建州51年了。30年前的香格里拉縣城(時稱中甸縣)只有一條長不到2000米的路,街邊建筑時斷時接,四處是沼澤地,牛羊游蕩的身影在水面上與藍天白云相映襯,整個中甸三層以上的房屋幾乎見不到,沒有小吃店也沒有小賣部。“那時的中甸城與其說是州府所在地,其實就是個大牧區。”龍桂生說。 1997年9月,“世人苦苦尋覓了半個世紀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慶”的消息傳出后,迪慶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一時間香格里拉成了世人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中外游客紛至沓來。 原先被人遺棄的茶馬古道獨克宗古城,現在已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聯合國”,古城里商賈云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現在香格里拉城區已有約60家高檔酒店賓館;在交通方面,迪慶州3縣之間都與外界通了柏油路,航空新增加了10多條航線,方便了與外界聯系;景點景區的開發也與日俱增,目前已建成了普達措國家公園、梅里雪山、虎跳峽、白馬雪山公園等景區。(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