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珠能夠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憑借改革開放的東風,感應時代前進的脈搏,維西縣攀天閣鄉新華村正講述著春天的故事,闊步前進。透過新華村群眾的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迪慶農村群眾生活的變化。 從求暖到追求美 改革開放前,穿衣要布票,條件稍好一些的群眾一年能做上一套新衣服就算不錯了,更多的人兩三年才能做上一套新衣服,人們的穿著幾乎都是“補丁摞補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農村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穿著從求暖迅速轉變為追求時尚、追求美麗。時尚的衣服穿上了身,燦爛的笑容蕩漾在新華村村民的臉上。年輕的姑娘、媳婦穿著講名牌、趕時尚。趕集或開會時,村民們都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簡直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從求飽到追求吃好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新華村的群眾多數以蕨菜、“花花飯”、南瓜、土豆等充饑。一個月能夠吃上一頓肉的家庭算是村里的“富裕”人家了。由于缺乏營養,村里的人面黃肌瘦,有不少老人還患上了泡腫病。當時的小孩最大的夢想就是父母能給自己買一顆硬水果糖,但更多的時候,這僅僅只是孩子們一個美麗的夢。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從溫飽不足迅速走向溫飽有余。如今村里的人不僅吃飽了而且吃好了。30年前過春節有一頓肉吃就算不錯了,可現在,村里的群眾不僅有擺不下的高檔菜,而且每年過春節都要買各式各樣的水果,肥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搶手貨,在人們的生活中又悄悄地增加了許多清淡、營養的“原生態”食品。 從木楞房到大瓦房 30年前,新華村群眾住的房子大多是木楞房,并且比較狹窄,偶爾有幾間土木結構的平房,那就算是生活比較好的了。如今,村里家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人均居住面積達30多平方米。隨著安居工程的實施,人們的住房條件日益改善,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近幾年,先后投資99萬元,新華村共有230戶群眾住進了新房,同時,還對畜圈進行了改造,人居環境越來越好。 從羊腸小道到通衢大道 30年前,新華村沒有一寸公路和衛生路面。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處的鄉親們過著人背馬馱的生活。老一輩人做夢都不敢想能在崇山峻嶺中修公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五”以來,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新華村掀起了興修公路的高潮。如今,通衢大道把家鄉與外面的大千世界連接了起來,人背馬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新華村的生產力水平,新華村快步走在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除了通公路外,新華村還實現了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 上世紀60年代,村里人需要帶著午飯走上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達縣城保和鎮,可現在,只需1個小時就可到達保和鎮,既方便又省時。聽老人們講,當他們第一次見到拖拉機時,都十分好奇,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是怪物。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農用車、汽車、旋耕機等所代替。購買拖拉機、汽車、摩托車已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 30年前,村里大多數人家除了一張木床、木桌、幾條木凳外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家俱,家中用的碗、缸、火柴、釘子等等前面都要加個“洋”字。可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手機(以戶計,手機的覆蓋率已達70%)、冰箱、洗衣機等等應有盡有。一位90多歲的老黨員激動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福份就是能夠趕上改革開放好時代!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 衣食住行看變遷。新華村的變遷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的光輝歷程。(作者 劉素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