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燕門鄉茨中村建設新農村紀實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熱潮中,德欽縣燕門鄉茨中村沐浴著黨的改革開放春風,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態勢,大步邁向小康社會。 古樸民風,孕育和諧 茨中村于座落怒山山脈斯拉山山腳下,東臨瀾滄江,當地人叫“月亮河”,河上曾有一根溜索,當地村民世代在這天設地造的環境和肥沃的梯田上生息耕作,孕育了古樸和諧之風。筆者前不久有幸做客該村,目睹了“一家有喜,全村歡慶”;“一人去世,舉村皆哀”;“一家有客,鄰居都請”的和諧情景。茨中村分上中下三社,人口約1200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天主教等,不同的信教群眾相互學習、相互包容、和睦相處;每到秋天,山上的金絲猴也來分享人們的果實。村民徐勝康說,這里的山川地貌和古樸的民風始終流淌著團結、互助、和諧的體液! 改革開放,推動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在黨的利民、惠民政策指引下,積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展生產,建設家園。 “要想富,先修路?!痹诟骷夵h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該村修建了茨中大橋,拓寬了出入村口的石子路面。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該村農業產業化初見成效,在水稻、小麥、蔬菜等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核桃、板栗、葡萄等經濟作物;從過去的生產自給自足到加工外銷,實現了經濟提質增效。 近年來,茨中村民不僅充實了“米袋子”,豐富了“菜藍子”,還鼓起了“錢袋子”。老黨員徐祖德說,改革開放以來,全村脫貧致富人口越來越多,社會穩定和諧,這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和富民好政策! 多種經營,邁進小康 去年11月,州委州政府啟動了宣傳十七大精神“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活動。茨中村委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燕門鄉黨委政府幫助村民建立“公司+農戶產銷一條鏈”,“種植+養植兩條腿走路”的致富奔小康發展模式;全村黨員干部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實施了“一個黨員幫一戶、一個干部帶一片”行動,以種植業帶動養殖業,以民族文化帶動旅游開發,經濟模式由單一變為多元化。該村葡萄酒形成了以州府香格里拉為中心,向下關、貢山、芒康、德榮、攀枝花等周邊輻射的銷售格局。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達2000多元。 走進該村,大部分村民安裝了“上海泰諾”牌太陽能;“紅玫瑰客?!?、酒吧、餐館等相繼建立;村中個體漁塘、豬圈更是數不勝數。村里除了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茨中天主教堂外,正準備建設四星級飯店和客運站,茨中將成為香格里拉旅游線路上的一個精品看點。 因養殖而致富的村民徐勝康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說,自己正尋求貨款擴大養殖規模,把存欄生豬由現在的20頭增加到50頭,增產創效益。他還說,自己要向其它黨員學習,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爭取入黨,不但自己致富,還要努力帶動全村人致富?。?font style="FONT-SIZE: 11pt" size="1">作者:徐金梅 牛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