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專家:中國崛起須嚴防戰略失誤 中國不能靠武力解決爭議 曲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高速發展的中國應避免戰略失誤,要堅持和平發展,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原因在于:第一,美國的存在是中國無法回避的現實,中美在綜合實力上的差距依然巨大。第二,武力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第三,只要中國能夠繼續保持全面快速的發展,許多問題將迎刃而解。第四,一旦戰爭爆發,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傷害,進而截斷中國高速發展的勢頭。當然,不使用武力并不意味著任人宰割,也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使用多種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總之,和平的大旗我們要永遠扛下去,但在具體策略上,可以靈活對待。 黃仁偉(上海社科院副院長):未來10年到20年,中國也許會進入戰略危險期。但我們仍要將戰略機遇期放在首位,戰略危險期放在其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渡過戰略危險期。和平不僅意味著大國之間不發生世界大戰,還包括中國不能同整個西方世界對抗,不同大部分國家對抗,在國際輿論中不能是好戰的形象。 宮力(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對外部干預和挑戰,中國越發展,反制措施就越多,對和平的維護也就越有利。現在關鍵是要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這一戰略判斷。雖然近30年中國發展迅速,但目前還沒有把快速增長的綜合實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解決國際問題的能力。 中國發展的真正關鍵時期到了 孫建杭(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亞太在整個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特別是經濟地位加重了,經濟重心正在往亞洲轉移。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既有針對中國的成分,也是為了同中國合作。一方面,美國重返亞洲,激發了中國周邊一系列問題。中國需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但也要根據周邊形勢,靈活應對,堅決維護核心利益,否則會對戰略機遇期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美國與中國的合作也并不完全出于虛情假意,因為通過與中國合作可以獲得利益。因此,中國要學會利用美國的這一需求,轉變思維方式,在高舉和平大旗的同時,采取多種手段與美國周旋,斗而不破,以維護本國的利益,避免一味地回避分歧或者教條式的口號。 王帆(外交學院院長助理):從亞洲地區權力與政治的現狀來看,冷戰思維是不可能消除的,中國應減少冷戰思維的負面影響,管控危機、預防危機。在維持亞洲現狀的情況下與美國達成共識。一方面加強多邊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加強非傳統安全合作,充分利用東亞共生的現象,解決好東亞均衡發展問題。 高祖貴(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多個三角關系相互重疊和交織,影響著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的走向。一是中美歐三角關系;二是中美俄三角關系;三是中美印三角關系;四是中美日三角關系;五是中美和東盟三角關系。 在這五個三角關系中,存在兩條主線:一是中美關系。中美兩國未來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關系走向將直接決定著上述五對三角關系的走向。二是日本、印度和東盟的戰略調整。這些國家和國家組織的分化組合將使得原有格局變得異常復雜。面對這些變化,中國應發揮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把地緣經濟能力和地緣政治框架的構建聯合起來,應對美國亞太網絡的建設。同時,除了美國,還要發展與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多個大國的關系,重新調整以往處理大國關系的策略。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未來幾年,按照現有的發展速度,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超過美國。在這個進程中,中美會出現競爭,美國會千方百計地阻止中國。因此,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若要應對這一不利前景,必須改變前30年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基于規則和法制的發展模式,由外向型經濟轉變為人才、市場、產業、資本等的國際化,在體制、戰略和結構上與國際制度接軌,其中體制轉變是核心。 如何應對“再全球化” 張宇燕(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在面對世界經濟格局新變化時,中美兩國都有些不知所措。美國由于人口機構、經濟結構、技術結構等變化,國內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而中國對外開放環境也比以往更加艱難。如今,西方國家提出競爭中立原則,試圖通過非中性的國際規則,規范中國的經濟行為。這種局面可以被稱為“再全球化”。如何應對“再全球化”,適應新的規則甚至參與規則制定,是中國今后的一個重要課題。 邵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戰略室主任):國家整體發展水平才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中國國際戰略研究急需研究解決以下四個課題:一是戰略時機問題,中國應如何抓住時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二是中國在世界上朋友太少,如何通過建立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在國際社會爭取更多朋友;三是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四是加強國家經濟、社會等建設。 王紅續(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在制定國際戰略時,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同樣重要。中國目前的發展不平衡,文化軟實力大大滯后于經濟發展,在國際輿論和話語權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鑒于以上情況,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基本戰略還需要繼續實行。當然,要根據新形勢和新特點,進行適當調整。目前,中國還沒有成體系的國際文化戰略,這一情況需要改變。▲(本文是5月5日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戰略研討會議的摘要內容。)(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