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家中的大火塘 云南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里8個村子的800多名村民,他們的生產生活對滇金絲猴保護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社會服務試點項目有望改變村民的生活,從而更好地保護滇金絲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旨在增強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這天,記者來到維西縣,了解當地滇金絲猴保護的情況。 現實難題 經費人員嚴重不足 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3年,是中國現有面積最大的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維西分局局長鐘泰說,由于白馬雪山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實現了滇金絲猴種群擴大及其棲息地生態的保護。保護區內生活的滇金絲猴有8個種群約1500只,比2000年增加了約300只。維西境內分布著4個種群的滇金絲猴,數量從2004年的約700只增長至800只。“種群數量有所增長,但增長非常緩慢。” 他說,保護區面臨的難題,主要是保護經費和人員不足,以及保護區內居民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保護區面積很大,但維西片區護林員只有25名,人員太少。另外,護林員每個月的工資才有180元。保護經費也不夠,護林員去野外調查,縣里規定一天的補助是100元,但由于經費不足,只能發50元/天。 依賴森林 家家都是架灶燒柴 鐘泰說,目前保護區內有8個村約800多名村民,他們都處于國家級貧困線以下,生產生活完全依賴于保護區的森林資源。為實地看看保護區內村民的生活,記者走訪了康普鄉普樂村米腰村民小組。從地圖上看,康普鄉距縣城大概有80公里,但開車要2個小時左右。說是一個村民小組,但由于很難找到一塊平坦的土地,村民住得都很分散。村民的房子是木頭搭建的,有兩層,下面一層關豬、牛、羊等牲口,上面住人。來到一戶人家,進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個很大的灶臺,上面支著兩口大鍋,還有燒薪柴留下的一層厚厚的灶灰。 “這是做飯用的灶臺嗎?” “不是,這是做牲口吃食的灶臺。” 就在房屋的另一邊,地板上鋪著一張床鋪,旁邊還有一個很大的火塘。據介紹,這里就是村民做飯、吃飯、睡覺的地方。由于晚上和冬天比較冷,床就鋪設在火塘旁邊;而且是每一間睡人的房間,都有一個火塘。據測算,一戶農家一年要燒掉3.5噸薪柴,而這些薪柴又都是農戶取自保護區內的。 申請項目 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正是考慮到只有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才能減輕對保護區環境的壓力,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申請并啟動了一個“承接社會服務試點項目”。該項目由中央財政支持,項目資金為50萬元,試圖通過社區參與生態保護和發展經濟,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改善生活方式,增加村民收入,實現社區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那么,這個項目要做些什么呢?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繼海說,初步設想,一是要改善村民的能源結構,改火塘為節柴爐。現在村民每家都有灶、有火塘,燒的都是薪柴,項目希望把農戶家中的灶、塘改為節柴爐,每戶每年可節約薪柴6立方米,全村相當于減少森林砍伐面積73畝。 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村民給牲口做吃的時候,就不需要燒水了,而且村民還能洗上熱水澡,既節能又改善村民生活。 建立桔梗、木香等中藥材苗圃,建立中草藥種植協會,舉辦培訓班,提高村民中草藥種植技術。通過這種方式,提高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 規范社區巡護隊制度,配備數碼相機等必要的巡護設備。有了數碼相機后,巡護隊在巡護途中發現什么動植物或違法的現象,都可以進行拍照,以更好地對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 楊質高 攝影報道 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