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人無信不立。”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在我國經濟社會取得飛速發展的今天,不應讓誠信缺失成為社會之痛,重建中國社會誠信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上海欲將地鐵逃票納入個人征信系統,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曾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題就是一個關于“誠信”的故事:有個青年人要過河,因為帶的東西太多,艄公讓他扔掉點什么,這位青年人在金錢、容貌、名譽、健康和誠信之中選擇再三,最后扔掉了“誠信”。命題者讓考生對這則寓言發表意見,顯然有強調“誠信”重要的命題意圖。誠信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是無法用金錢和地位換來的,而誠信的價值也正在于此,這一點可以在許多成功者的身上得到印證。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誠以其一生的成就告訴我們,創業很艱辛但又很簡單,只需要一個字“誠”,而且越是在危難、貧賤之中的越要懂得利用誠實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因為,成功除了靠個人的智慧和努力之外,與人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合作的基礎是建立在誠信這塊基石上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誠信缺失、造假成風現象依然嚴重。從食品行業的假牛肉、假奶粉到教育界的假論文、假文憑;從體育界的假球、“黑哨”到文藝界的假唱、假演;從衛生界的假藥品、假疫苗到官場上的假數字、假政績……所有這些,日益引起人們對誠信社會建設的憂慮。不讓誠信缺失成為社會之痛,重建中國社會誠信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當然,正如有論者所說,社會征信系統的建立和實施,其所針對的應是每一位成年公民。將地鐵逃票納入個人征信系統,是一個進步,但更要面向全體公民——“失信代價”理應“人人平等”,不管是誰,只要逃票就是失信,就要受到應有的懲罰,就應該將其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只有這樣,才能讓誠信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誠信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湍水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