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環衛工小記 ![]()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開發區時,頭戴小帽,面罩口罩,身穿橘黃色工作服的環衛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開發區中心片區主干道來回長達9公里,從道路清掃到城市保潔,從城區綠化到管道維修,失地農民放下了鋤頭把兒拿起了大掃帚,搖身一變成為了“城市美容師”,風雨無阻,寒暑不變,兢兢業業工作只為城市更美麗。 今年50多歲的徐正美是開發區三家村人,從2001年開發區環衛隊組建之始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環衛工,憑借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樂觀的性格徐正美如今已成為了環衛隊的隊長。在被問到“做農民好還是居民好?”這個問題時,徐正美很坦然地回答:“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累,重要的是自己生活的心態。”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園區的不斷發展,三家村絕大多數農民成為了失地或者半失地農民,失地農民雖有一定的經濟補償,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如不工作就業就有可能“坐吃山空”,進而形成新的社會問題。因此,開發區管委會多年來高度重視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工作,在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社會事業發展局、建設局等多部門共同努力下,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正建立健全,如今三家村的失地農民們通過自主創業、外出務工、園區打工等多種途徑實現失地后再就業。 開發區環衛隊的38位環衛工全部來自三家村,16位負責清掃街道,剩余的負責城區綠化和檢查衛生。曾經是農民,他們骨子里有著最勤勞的天性更有著吃苦耐勞的傳統,不但要會清掃街道還要能完成維修下水管道、挖坑種樹等技術活。徐正美作為環衛隊的隊長在工人下班后還常常接到臨時加班通知。有一次,為了維修破裂的下水管道徐正美和另外一名環衛工人天黑了還在加班,完工時一臉的泥污一身的疲憊,回到家隨便吃了點東西便癱倒在床上了,想起自己付出幾個小時的辛勞便能讓中心片區的居民恢復供水,徐正美說“值了。” 如今開發區已然成為迪慶州最適宜人居的地方,一塵不染的街道配合精巧的城市布局;優越的地理位置伴隨宜居的氣候條件。曾經的失地農民也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他們既甘于平凡又樂于奉獻,用勤勞的雙手為開發區的建設而添磚加瓦。(解大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