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自然遺產“三江”腹地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有一名像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地耕耘在貧瘠土地上的質監干部。2006年、2007年、2008年、2012年被評為云南省質監系統“優秀公務員”;2009至2011年連續三年被維西縣人民政府評為“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個人”,2009年獲得“迪慶州質監系統業務能手”稱號。——他就是維西縣質監局副局長、黨支部書記陳紹榮。 讓人生在實現富民夢中升華 維西物產豐富,生態環境優良,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在一次次下鄉開展扶貧工作中,群眾的所愿所盼深深觸動了陳紹榮的心。 2002年初夏,正是蜂蜜采收的季節,陳紹榮到傈家山寨康普鄉念里米村實地調研。調研中,陳紹榮先后走訪了4戶養蜂大戶。發現蜂蜜市場價格低,農民養蜂主要是自給自足。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陳紹榮心中萌生了:利用維西縣生態環境優良發展原生態養蜂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通過認真研究,陳紹榮寫出了《依托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的調研報告,并拿出了《幫助龍頭企業發展原生態養蜂產業,打造百花蜜品牌的實施方案》。 2010年8月的一個晚上11點,陳紹榮的手機突然響起,來電說,碧羅雪山公司生產的高原百花蜜在送檢結果中出現了活性酶不合格項,而此時公司已與上海世博會籌辦方簽訂了供貨協議。在面臨維西百花蜜能否走出大山的關鍵時刻,出現這樣的問題,無疑是致命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能順利解決,這批200萬元的供貨協議就要作廢,公司將承擔巨額賠償。 次日一早,陳紹榮來到碧羅雪山公司向技術人員的了解情況后,迅速帶領公司生產部、技術部、化驗室的工作人員展開了活性酶偏低原因的排查。通過查資料,看標準,認真梳理產品生產流程,反復比對實驗結果,發現了百花蜜產品活性酶偏低原因。原來,公司在加工高原百花蜜過程中,為防止蜂蜜在低溫狀態下結晶,影響感官,便在定型包裝前采取了隔鍋加熱的方式來防止蜂蜜低溫結晶,但在持續加熱過程中破壞了蜂蜜的固有結構,造成蜂蜜內部活性酶的大量死亡,導致高原百花蜜中活性酶不合格。問題排查出來了,解決方案出臺,訂單保住了,蜂蜜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上去了,養蜂戶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正義凜然彰顯質監衛士風采 2008年6月4日13時30分,維西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接到村民電話舉報:永春鄉蘭永村下蘭永社一農戶家生產加工病死牲畜(牛、馬)肉制品,并經銷往外地。接到舉報后,縣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率領質監、工商、農牧、衛生、公安、廣電、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檢查組迅速趕往現場。在執法活動中,執法人員當場將正在加工的死牛肉100公斤深埋銷毀,將已經加工好的死牛馬肉制品14袋(45公斤/每袋),總計630公斤,進行了登記封存。 執法過程中,當事人百般狡辯,不承認自己的違法行為,辯解所加工的病死牲畜肉制品是用來喂養動物的,但又無法提供相關資料,又不愿提供接貨方的電話及資質。正當陳紹榮和另外一名執法人員現場對死牛馬肉制品進行查封扣押并下達行政處理通知書時,當事人揮舞著手中的屠刀,向陳紹榮撲來。面對屠刀,畢業于云南警官學院的陳紹榮正義凜然,臨危不懼,將行兇者制伏。之后,陳紹榮對當事人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服教育,當事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心服口服地在行政處罰通知書上簽了字。 維西縣各族干部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陳紹榮制止“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維護農民利益的事跡。 2009年3月,維西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檢查全縣安監產品。當檢查到維西縣一家企業的某品牌復合肥時,憑多年的執法經驗,陳紹榮敏銳地感覺到該產品無論從價格、產品外觀,還是實物質量都有可能存在質量問題。陳紹榮立即組織執法人員對該品牌復合肥進行抽樣,從夜班車上連夜將樣品寄往云南省產檢中心檢驗。三天后,檢驗結果顯示:該批復合肥有效成分嚴重不足! 此時,這批總共80噸的肥料已分布在全縣七鄉三鎮20多個銷售點上,并且,有部分肥料已銷售到農戶家中。陳紹榮帶領工作人員驅車深入瀾滄江、金沙江的高山峽谷間,用一個星期時間,把農戶家中和20幾個銷售點上的“問題肥料”全部收回,并監督銷售企業如數更換了合格的肥料。 憑著對質監事業的摯愛,陳紹榮認真履行職責,參加工作至今查處的所有案件合法合規,當事人口服心服,沒有一件復審案件。 求實創新讓黨旗高高飄揚 干好質監事業,黨的建設是關鍵。擔任質監局支部書記的陳紹榮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黨的建設工作中,陳紹榮做到“規定動作”不折不扣,“創新動作”務求實效。 為充分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陳紹榮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基層黨建機制,研究出臺《維西縣質監局“兩崗一制度”》,開創了質監黨建工作新局面。 辛勤耕耘足跡閃光,敬業奉獻人生出彩。“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是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愿腳踏實地、全心全意,為質監事業奮斗終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去,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陳紹榮的莊嚴承諾,更是他過去、現在和今后遵守的行為準則。(記者 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