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團結示范戶黃照清家的團結故事 “今年‘三八’節,村里舉行文藝匯演,我們家出了4個文藝節目,有藏族傳統舞蹈和瑪麗瑪薩傳統舞蹈,還有現代舞蹈。村里人都說,你們家可以辦一場各民族大聯歡文藝晚會了。”維西縣塔城鎮陰都灣村村民黃照清老人笑呵呵地說。 原來,黃照清老人生活在一個由15口人、5個民族組成的三世同堂大家庭里。 黃照清是維西縣永春鄉漢族。與老伴真安卓瑪結婚后,就到陰都灣上門。 陰都灣是個藏族村落。 “當時,陰都灣沒有人會講漢話,我到陰都灣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與人溝通難。”黃照清說。“我到陰都灣結交的第一個朋友是李榮光,他是村里的積極分子,好學上進。白天,我們一起干農活,晚上圍在火塘邊互相學習,我教他漢話,他教我藏話。3個月過后,我學會了藏族日常用語,他學會了漢族日常用語。從此,我在陰都灣就不孤單了。” 記者與黃照清交流時,一位中年漢子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孩來到黃照清家。“黃阿老,幫我家兒子理個發。”中年漢子說。“好好好……”黃照清邊回答邊站起來去拿理發工具。不到15分鐘,給小孩理完了發,足見黃照清理發技術十分嫻熟。臨離開時,中年漢子硬是遞給黃照清10元錢,但黃照清就是不肯要。 “黃照清是我們村的能工巧匠,人緣很好,平日我們請他做鋤頭什么的,他都不要錢。”村民扎西說。 黃照清的手確實很巧,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沒有忘記做手藝。他邊與記者交談邊教大兒子做熱巴鼓。同時,黃照清還是一位“土郎中”,他經常到山上挖些草藥回來,幫村里人義務看病,從來不收一分錢。他家里有什么困難,村里人也總是爭先恐后地來幫忙。5月12日這天,記者恰巧碰上村里14個人在幫助他家插秧。他感慨地說:“不管什么民族,只有相互幫助、互敬互愛,大家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中午,暖暖的陽光照在黃照清家的庭院里,一位身著藏族服裝的婦女哼著調子走進庭院。這位婦女就是黃照清家的大兒子媳婦余秀芝。余秀芝是傈僳族,老家在德欽縣拖頂鄉,17歲那年,她跟黃志華通過自由戀愛嫁到陰都灣。 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需要寬闊的胸襟;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開放和包容。說起嫁到陰都灣的生活,余秀芝感慨萬千:“我嫁到陰都灣最難的是語言不通,不懂這里的風俗習慣,一開始很不習慣。公公婆婆待我像親女兒一樣,手把手教我,很快我學會了不懂的東西,融入了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家庭,融入了陰都灣。” 光陰荏苒、時光如梭,一晃20多年過去了,余秀芝入鄉隨俗,跟著家里人信仰藏傳佛教。如今,她不僅滿口藏話,而且還學會了跳熱巴舞,成為村里熱巴舞表演隊的成員。 黃照清的老二媳婦叫李麗菊,是維西縣保和鎮北門街的漢族。現在,在塔城醫院工作,嫁到黃照清家已經13年了。嫁到陰都灣以來,李麗菊像這里的藏族群眾學習,學會了藏話、熱巴舞,學會了做藏族美食。同時,她把保和鎮的名小吃和傳統菜肴“八盤四坐碗”帶進了陰都灣。 黃照清家客廳里掛著一張雪之子組合獲得青歌賽金獎時的照片。黃照清指著組合里的一位歌手自豪地說:“你看,這就是我家的小兒子黃志堅。” 這張照片旁邊是一張黃志堅與一位身穿摩梭族服飾女青年的合照。 “這姑娘就是我的小兒子媳婦,麗江市寧蒗縣永寧人,摩梭人。”真安卓瑪指著照片微笑著說。老黃解釋道:“小兒子跟卓瑪相愛后,我們按照摩梭人的婚俗到她家提親,她家也按照藏族的婚俗到我家來舉辦婚禮。現在,我們不同民族的兩家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親密無間。”(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