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壩村“千促”工作見聞 德欽縣霞若鄉,植被茂盛,氣候溫和濕潤,藏族和傈僳族同胞各式房子沿著珠巴洛河兩岸依山而建,極具特色。 進入施壩村,整個村莊整潔干凈,幾乎看不到任何垃圾。群眾說:“這是工作組帶給我們的變化,工作組阿克吉!” 施壩村是一個全傈僳族的行政村,全村16個村民小組,村落分散。當地群眾不善用漢語交流,所以,德欽縣選派當地人余光華任該村“千促”工作組組長,駐村期間,余光華帶著工作組走遍了16個村民小組,深入調查了解情況后,幫助該村理清發展思路。 特別的“衛生日” 記者在霞若鄉施壩村第一次聽說鄉村還有“衛生日”。每個月的10日、20日、30日是該村施界村民小組“衛生日”。施界村民小組長海字茸說:“一開始,村民很抵觸,不愿意參加‘衛生日’活動,經過‘千促’工作組多次宣傳動員后,意識到環境衛生的主要性,現在群眾主動參與,并漸漸形成了習慣。” 據了解,過去,臟亂差是施壩村的“標簽”。今年,“千促”工作組進村后,第一步工作從環境治理抓起,清理了河道和房前屋后,改善村容村貌。工作組督促村委會與各小組簽訂施壩村環境衛生目標考核制度,并分片分組檢查各小組環境衛生整治情況,對環境有明顯改觀的14個村民小組給予300元錢的獎勵,并表彰了環境衛生整治較好的6個村民小組長和婦女委員。工作組協調發放了300個垃圾桶,方便農戶生活垃圾。各村民小組也紛紛制定了“衛生日”,并由小組干部負責監督,定期的清掃屋里屋外、小巷河道,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 施壩溫泉是施壩村的一個主要人口集中地,附近村莊和外鄉人都來泡溫泉澡,這里成了環境衛生的重災區,垃圾成堆。結合實際,工作組協助村“兩委”與熱水塘承包戶簽訂了環境綜合整治協議,并督促其修建熱水塘片區垃圾處理池和衛生廁所,為療養人員提供舒適的衛生環境。 多次“取經”促觀念轉變 不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后,我們來到了此獨頂村民小組,一個33戶的傈僳族村莊。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嶄新的藍色環保垃圾桶,整個村莊干凈而整潔。 施壩村“千促”工作組長余光華說,在兩個多月的“千促”工作中,他先后5次到此獨頂村民小組,村里的環境衛生情況從開始的臟亂到現在的干凈整潔。余光華見證此獨頂村民小組的“蛻變”過程。 “此獨頂由于地里環境限制,村民積累意識薄弱,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如何帶領他們脫貧致富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余光華說:“他們很少走出大山,缺少與外面的比較,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我決定,帶村民代表出去考察,讓他們見識外面的世界,促進他們轉變觀念。” 施壩村“千促”工作組組織了3次大規模的考察活動。組織95名村組干部到羊拉鄉考察,學習羊拉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干事、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協作”的羊拉精神。海字茸說:“看到羊拉鄉自然條件比我們艱苦,但老百姓生活富足,我們也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維西縣塔城鎮巴珠村、川達村是近年來崛起的全州產業發展的典范,工作組又把村組干部組織起來到巴珠村和川達村,讓他們親眼看看別人是怎么抓產業的,施壩村委會副主任余澤英說:“通過走出去參觀考察,對我們的觸動很大,一樣的條件,一樣的政策,我們的差距確實很大,不僅給我們開闊了眼界,也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工作組還帶領考察組到維西縣永春鄉拖枝村村委會,實地學習,現場取經,學習他們的黨建工作經驗,產業發展思路和現狀。兄弟村的發展激起了考察團的每一個成員的思索。 進村入戶解民憂 工作組在進村入戶了解民情的同時,力所能及及時解決群眾困難。 工作組成員小郭的導游朋友聽他提起施壩村的貧困后,牽線搭橋,聯系了一批愛心人士捐贈的衣物,拉倒施壩村。工作組在宣傳活動中,挨村發放了這些衣物。目前,工作組已向困難群眾發放衣服300多套,鞋子200多雙。 木光阿杰村民小組20多戶人家飲水問題一直是施壩村的難題,工作組了解情況后,向縣農科局協調1500米膠管,解決了改組的飲水難問題。目前,清澈的泉水引到了組里,群眾豎起拇指說:“工作組阿克吉!”(傈僳語,意為工作組非常好) 施里頂小組規模種植白蕓豆,工作組協調解決了6畝白蕓豆吊線,還邀請有種植白蕓豆經驗的拖頂鄉大村村主任現場培訓白蕓豆吊線技術,村民學到了技術。 工作組還邀請縣婦聯在施壩村開展農村烹飪技術培訓,78名婦女參加了培訓,施壩村的婦女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術。 工作組還邀請縣委黨校傈僳族老師,用民族語言課,給全村114名黨員上黨課。 工作組協助村“兩委”制定了《霞若鄉施壩村2016-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方案》,制定了以“觀念轉變為先、基礎建設為重、產業發展為要、生態保護為基、團結和諧為本”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并在深入16個小組,面對面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施壩村2016-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方案,形成文本后上報鄉黨委政府。方案詳細規劃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從轉變觀念、基礎設施、增收產業培育、環境與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等做了細致的規劃,還標注了投資概算。(江初 劉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