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建設生態文明側記 ●楊洪程 明鏡似的查布朵嘎見證維西縣生態保護成效。 生態得到保護,維登鄉新化湖美麗迷人。 7月25日上午,云南省扶貧辦規劃處處長潘正忠一行與永春鄉黨委、政府負責人一起來到慶福村實地踏勘。潘正忠對鄉村干部和群眾說:“你們這里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好,這是你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啊!良好的生態是用錢買不來的財富,在整村推進規劃的編制中一定要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利用環境優勢,把慶福村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村、民族文化村、綠色產業村。” 果由因生,因為果源。慶福村之所以有山清水秀的環境,靠的是群眾保護森林、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自覺。在慶福村,無論走到哪家,你都能在最醒目的地方看到《村規民約》,其中一條就是不準砍伐活立木,不準私挖濫采礦產資源和采砂采石。“俗話說,人養樹,樹養人。今天你砍樹,明天災害來找你。”慶福村河東村民小組傈僳族婦女蜂志花說。 誠如蜂志花所言,保護生態理念已經通過《村規民約方式》鐫刻在慶福村群眾心中,成為大家都自覺遵守的心靈法則。 呵護“綠寶石”的合奏曲 前不久,在維西縣塔城鎮巴珠村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巴珠村的婦女護林小組一邊在原始森林中采摘蘑菇,一邊履行巡山護林任務。突然,電鋸發出的聲音闖進了她們的耳朵。“有人盜伐林木!”同樣的念頭閃現在小組5位婦女的腦海里。這幾位經驗豐富的婦女不慌不忙地循聲走去。確實如他們所料,3名漢子正在用油鋸砍伐一棵高大的紅豆杉。有婦女撥通了電話,向縣森林公安局報了警,同時將情況匯報給村“兩委”負責人。之后,他們悄悄地監視著3位盜伐珍稀植物的不法分子。一個小時后,村“兩委”負責人趕到現場,與5位婦女一起制止住3位漢子盜伐珍稀植物的行為。兩個半小時后,森林公安局民警趕到,依法將油鋸、犏牛等作案工具沒收,并將3名嫌疑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保護森林資源光靠我們專門機關遠遠不夠,最根本的要靠群眾。我們維西縣各村都依照法律法規,采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了保護森林資源的長效機制,聘用了護林員,組建了護林隊,為保護森林資源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維西縣森林公安局負責人在談到群眾自覺投入保護森林資源的情況時說。 有一個數據詮釋維西縣各族群眾保護生態的行為自覺:2014年,維西縣90%以上的森林案件線索都是群眾提供的。 有舍才有得,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選擇中,維西縣不惜忍痛割“愛”。在前幾天召開的維西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議上,縣委書記徐紹文在專題發言中的一段話引起與會同志的強烈共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維西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就沒有維西的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我們要牢固樹立綠色經濟理念,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力度,走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路子。 這段話集中體現了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發展綠色經濟的共識,成為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呵護綠色家園的自覺行動。 上行下效,保護生態環境體現在干部群眾的舉手投足中。30歲剛出頭的維西縣塔城信用社主任邵永祥早在5年前就擁有了小轎車,打去年春天開始,這位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又添了一件交通工具——自行車。除了跑長途,邵永祥出門辦事,早晚鍛煉都用自行車。在談到為何盡量少用轎車多用自行車時,邵永祥說:“少使用轎車多使用自行車主觀上是鍛煉身體,避免‘汽車病’,有利于身體健康,客觀上是有利于節能環保,為生態文明建設作點貢獻。” 像邵永祥一樣,在維西縣各鄉鎮工作的機關干部、事業單位及廠礦企業員工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從崇尚汽車到推崇自行車。 理論一旦武裝了群眾就會轉化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強大推動力。通過宣傳教育,綠色經濟思想轉化為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私挖濫采帶來的“富裕”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富裕”。為了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全局利益,維西縣忍痛割愛,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維西縣建立環境目標責任制,落實環境優先原則,環保工作目標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督到位”的責任制體系,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認真執行《環保法》、《環評法》,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四個不批”原則,即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的項目不批;選址、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群眾反應強烈的項目不批;在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的新增污染項目不批。認真落實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三同時”原則,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通規劃、同實施、同落實。通過“群眾舉報、專項檢查、掛牌督辦”的方式,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格依法依規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遏制住破壞生態環境的“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