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禮仁村魯禮型村民小組扶貧工作側記 春雷過后,位于開發區禮仁村的魯禮型村民小組下起了綿綿細雨。魯禮型三組的村民丁志文在細雨中抓緊時間從拖拉機上卸下蓋新房用的磚塊,趕在7月雨季來臨之前住進新家。一句“安家才能樂業”的樸實話語道出了丁志文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位于大山之中的魯禮型村民小組,是開發區32戶精準扶貧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扶貧工作難做,脫貧難度不小,據統計,32戶扶貧對象中魯禮型就占了11戶。隨著開發區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不斷推進,有力促進了山區、半山區貧困群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丁志文現在房子的所在位置比在建的新房高出100多米。在盤旋的山路上,看似不遠的距離卻要行車40分鐘。去年,在開發區管委會的協調幫助下,丁志文和同組的村民置換了土地實現了易地搬遷。 “以前是木楞房,夏季陰雨潮濕、冬天漏風寒冷,長期居住腰腿都患上了風濕,現在磚木結構的新房比以前安逸多了。”丁志文的老房子與其說是蓋在山上,不如說是嵌在山腰。 據統計,開發區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2畝,而位于山區的魯禮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更是嚴重不足。如何利用好現有耕地有限資源增收致富,脫貧摘帽;如何轉變困難戶的“等靠要”的思想模式,找準“窮”根、抓住“困”源,建立“造血式”扶貧機制。 管委會主任格桑納杰在對于扶貧工作有自己的見地:“立足自身特色,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是關鍵。加快培育有規模、能見效、上品牌的產業,構建布局合理、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迪慶特色的產業格局。經濟的發展應以產業為基石,開發區的扶貧工作也要圍繞產業開展。多年來,開發區密集的工業產業園區和綠色產業園區為本區提供足夠的就業空間,‘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日趨成熟,通過多年的努力,開發區不斷推進‘四區戰略’,在招商引資、培育產業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引進和培育了香格里拉酒業、昆鋼、東旺生物、舒達生物、香格里拉藏雄青稞食品、尼西雞養殖等一批企業,在培育財源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群眾收入、活躍消費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個好的項目,帶給貧困戶的不止是收入,也是脫貧摘帽的希望。 由于條件有限,魯禮型村民小組主要種植藥材、核桃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丁志文今年在二半山區種了4畝附片和大白豆,加上平時上山挖山貨的收入,日子也一天天紅火起來。“管委會為了幫助我家脫貧,給我3000元資金,讓我種植附子,在蓋新房的過程中,也幫忙協調土地,對口幫扶的李繼文副主任還自掏腰包2000元給我。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精準扶貧帶來的巨大變化。”丁志文指著被他掛在新房大梁上李繼文的聯系卡說道。作為20多年的老黨員,丁志文談起魯禮型的變化滔滔不絕:“以前,村子里的風氣不好,很多年輕人意志消沉、嗜酒成風。近些年,管委會扶貧工作結合我們村的實際情況牽線搭橋,設身處地為我們脫貧努力工作,小孩有好學校上、年輕人可以外出打工、歲數大點的可以在家種藥材,無所事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嘍。”(解大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