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補短板工作力度,依靠改革開放推動發展升級和民生改善。 短者,不及也,要么是做得不夠,不到位,與統一的標準和普遍的規律存在差距;要么是跟不上事物的發展,落后于形勢;要么是在發揮應有作用上不充分,有欠缺,存在有待克服和突破的瓶頸。目前,我國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還比較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需要繼續完善,在社會發展、制度設計、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和短板。比如,根據有關部門負責人在這次常務會議上列舉的一組數據:當前我國人均公共產品擁有水平、基礎設施資本存量以及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僅為西歐的1/3、北美的1/4。在2015年全球基礎設施綜合排名中,我國僅列第39位。 有短板不足為懼,我們要正視并努力補齊。當前,補短板面臨兩個重要的難得機遇:一是有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二是它恰與我們正在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應相契。今年我們把“三去一降一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除去補短板是直接在薄弱和不足的領域做加法外,“三去一降”都是做減法,是通過把過去發展中導致供需失衡的過剩產能和過度損耗資源環境的落后產能等降下來,然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為統領,構造與需求端相匹配的經濟新動能。把以往不合理甚至不正確的做法糾正過來,通過質的轉變,切換到有利于發展、有循于規律的軌道上來,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三去一降”也是在間接地補短板。 補短板可以推動發展升級,促進民生改善;可以拉動有效投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穩增長保就業,釋放改革紅利。我們要補的短板,既有資源配置上的,也有制度設計上的;既有發展進度上的,也有歷史欠賬上的;既有理念認識上的,也有方式方法上的。要想真正把各種短板補齊補足,就要因應不同短板的不同性質,各有側重,因“短”施策。而總體來說,最主要的是在“推”字上下功夫。 一是推動實施,加快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重大工程項目,聚焦脫貧攻堅、災后重建和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新產業新動能培育等重點領域,抓緊制定實施方案,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比如加大對水利薄弱環節、城市防澇設施建設等的投入。 二是推進改革,突破制度層面上的束縛和阻礙。針對制度設計上的盲點、堵點、民生痛點,深化改革,勇涉險灘。比如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限制,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對民辦與公辦機構在市場準入、職稱評聘、社保定點等方面同等對待。 三是推崇創新,探索和推廣盤活沉淀資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新模式新路徑。比如創新融資方式,增強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如擴大直接融資比例,支持企業通過債券、股權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再比如運用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新模式,吸引和促進民間資本對補短板建設的參與和融入。 四是推行獎懲,建立補短板項目推進的激勵機制。既要對主動作為的地方、部門人員加大獎勵力度,也要對不作為的地方和部門人員進行問責,同時還要建立允許“試錯”的保護機制。要通過加強督查考核,落實獎懲,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抓實干推動補短板取得更大成效。(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