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比”新風催開幸福花 “前幾天,我家在臨滄的姨媽回來探親,一進村就接連說了三個想不到,想不到村里的道路這么好走,想不到村里的房子這么漂亮,想不到鄉親們的日子這么舒暢。”一見面,銀盤村村民和建衛就連珠炮似地對記者說。 營盤村村口有一棵310多年樹齡的核桃樹向人們講述著悠久的歷史。村里的老人說,古時候營盤是駐軍打仗的地方。前幾年到過營盤村的人腦海中還留下這樣的烙印:泥巴路、人畜混居、居住環境“臟亂差”。 其實,和建衛的姨媽離開營盤也就兩年的時間。短短兩年時間,營盤發生了“三個想不到”的變化。 從永春河西岸遠眺營盤村,一幅“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美麗畫卷闖入眼簾:青山環抱,樹在村中、村在樹中,具有濃郁納西族建筑風格的民居在綠蔭中顯得格外美麗。 順著進村干凈的硬化路面,記者來到和新軍家。和新軍今年42歲,是一個性格開朗的納西族漢子,臉上總是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他家的院子實在漂亮,花臺上花團錦簇,院壩寬敞干凈整潔,兩棟三間樓房,用來居住,一棟三間平房,作廚房用,是典型的納西族“三方一照壁”格局,面朝南邊的那棟樓房跟前是新建成的衛生間,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院子背后有一塊菜園,畜圈也建在院子外。 和新軍把記者帶進他家的客廳。城里人有的他們家都有了,大彩電、大沙發、冰箱等等一應俱全。 “我們家勞動力就我們兩口子,父親86歲了,大兒子在麗江搞農家樂,成家了,小兒子在讀初中。我們家的收入一靠種中藥材,二靠務工。家里有老人,我們不能到遠處務工,我媳婦就在附近的企業里上班,我會泥工、木工,在附近的工地上打工。家里有一輛農用車,一輛小型貨車。”和新軍對記者說,“今年,在政府投入2萬元‘四改一統一’資金,我們家投入4萬多元,實施‘改廚、改廄、改院、改衛及外立面統一’工程,家居越發安逸了。” “你們家的日子過得真安逸!”記者對和新軍說。 “我們家在營盤只能算是中等人家,比我們家好的多的是。這幾年,我們村的日子一家比一家好,我們村有一個風氣,比勤勞、比腦瓜子、比錢袋子、比房子、比培養孩子。” 和新軍接過記者的話說。 聽了和新軍的話,記者心中閃出這樣一個念頭:營盤富美和美秀美是通過“五比”比出來的。 在營盤村,“比勤勞、比腦瓜子、比錢袋子、比房子、比培養孩子”蔚然成風。 這一比,比出了精氣神,比出了好日子。營盤精準扶貧“四改一統一”工程,以政府每戶投入2萬元的的資金撬動農戶戶均4萬多元的投資。 人勤春來早,營盤村男女老少都舍不得閑,村民起早貪黑,他們在到附近的宏達、碧羅雪山等公司務工前抓緊時間到地里干農活,下班后忙著干家務,真可謂披星戴月,其勤勞在十里八鄉出了名。 比“錢袋子”就要先比“腦瓜子”。“開金礦開銀礦,不如開腦礦”的理念深深扎根在營盤人腦海中,他們知道,要富“錢袋子”,就得先富“腦瓜子”。如何富“腦瓜子”?用營盤群眾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娃娃讀書。”今年,營盤小學、初中、高中生入學率達100%,這個僅有59戶人家的村子在校大學生就有17名,其中研究生2名,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其重視“腦瓜子”的程度可見一斑。因為“比腦瓜子”,營盤村在工作的干部職工多,做生意當老板的多。因為“比腦瓜子”,銀盤村群眾勤于學手藝,勞動力個個都視野開闊,有一技之長,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工匠村”。營盤人常說一句話:“家有良田萬傾,不如薄技在身。手有金剛鉆就不怕攬不到瓷器活。”因為有“腦瓜子”營盤村群眾憑著手藝發展中藥材產業,走四方,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連續兩年,營盤村民小組人均收入增長幅度在永春鄉均名列前茅,去年,人均收入達9810元,今年將突破10000元。 營盤人還常說一句話:“人無算計一世窮。”他們善于管好、用好“錢袋子”,省吃儉用,攢下錢來培養孩子和建設新房子,全村人都以培養高素質的孩子和擁有好房子為榮。(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