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庭是我存放信仰的地方”。香格里拉市人民法院金江法庭彭燦華, 在微信個性簽名中寫到。這位三次下法庭的法官,17年如一日地在藏區傾心調解化糾紛,播撒法律的信仰。 金江法庭位于香格里拉金江鎮,坐落于金沙江之畔,滾滾的江水從西北向東南奔流,這里居住著漢族、納西族、藏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彝族、回族、普米族等九個民族,金江法庭轄金江鎮和上江鄉,轄區面積999平方公里,該轄區亦屬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腹心地,是云南省38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 2008年,彭燦華調至金江法庭任庭長,這也是他參加工作來第三次下法庭。他說,“從小在這里長大,我對這里有濃厚的鄉土情結,法律在鄉村同樣有天地,我要做好一個守望者。” 重調輕判 無一錯案 彭燦華在金江法庭工作八年來,他化解糾紛矛盾的主要方式是調解,當地人都認為他是調解能手,案件在他幾乎沒有調解不了的。2008年至2016年在適用調解的319件案件中,調解結案312件,其中有302 件是通過庭前調解結案,年平均調解率達98%。 李文之一提起彭燦華法官,就不無激動地說,“彭法官是個好人,若不是彭庭長對我和愛人多次調解,我們早就離婚了,家不知道會成為什么樣子。現在有一男孩一女孩,日子過得算勉強。”2013年,李文之因感情問題來到金江法庭起訴其妻子,稱要與妻子離婚。彭燦華深知農村社會,勸解李文志說,“誰家鍋灶不冒煙,有時上牙和下牙還會打架的,你別沖動,否則后悔都來不及。”在鄉土農村,對婚姻案件,彭燦華始終堅信“寧拆十座宙不毀一樁婚”的樸實哲理。于是他多次走進李文之家中,給他做調解工作,在彭燦華勸解下,李文志回心轉意,彭燦華并親自跑到李文志愛人娘家做調解工作,在彭燦華的耐心調解下,雙方和好如初。據李文志說,為了感謝彭燦華,當時他把家養的最好一只鴨子送給彭燦華,來表達對彭燦華的謝意,但彭燦華堅持謝絕了。 彭燦華說,“對鄉土社會來說,以前打官司老百是比較忌諱的,為了尋求有效方法化解矛盾糾紛,通過實踐探索,認為庭前調解是符合本地區民眾需求的審判方式。庭前調解既解決爭議,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辦案效率,又避免當事人對薄公堂,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彭燦華始終堅持用調解這一化解糾紛矛盾的方式,達到很好的社會效果,有力促進了當地的民族團結穩定。 香格里拉法院人民陪審員、金江鎮綜治副書記和太松,說,“彭燦華是一個比較和氣的法官,調解能力很強,大部分案件一到他手就能通過調解方式化解。”他還說,“彭燦華也是我們綜治維穩中心的成員,在我們中心處理不掉的案件,我們就請彭庭長進行法律指導,他指導的案件,大部分都能妥善化解。” 據了解,今年來金江法庭受理案件20件,已結案18件,只剩2件未結案,大多數案件采取庭前調解的方式結案。較之2014年金江法庭收結案37件,2015年金江法庭收結案35件相比,今年受理案件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和副書記說,“近年來,對鄉村發生的土地糾紛、婚姻糾紛、鄉鄰關系糾紛等,鎮綜治維穩中心按先由村小組、村、鎮綜穩中心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能調解的就地化解,實在不能化解的,綜治維穩中心建議當事人到法庭處理。在平時的工作中,鼓燦華對綜治維穩中心成員和轄區群眾加強法律知識的培訓指導,每周參加中心例會,對形勢進行分析研判,通過各部門密切配合,一起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008年5月彭燦華受理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該案經其他部門多次調解未果,雙方積怨很深,甚至發展到械斗事件。該案起訴到法庭后,彭燦華同志認識到如不及時處理該糾紛,將會導致“民轉刑”案件。當時正值農作物搶收季節,當事人雙方居住地距法庭較遠,被告又是養蠶戶,到了即將生蠶繭的關鍵時間,需專人護理,如果通知當事人到庭訴訟,將會影響當事人農作物的搶收時間和被告蠶繭的質量,考慮到當事人的特殊情況后,他帶領干警到上江被告家的廚房內就地成功調處了這一起備受當地百姓關注的案件。 同事錢曉鵬介紹,“2013年我通過公考來到金江法庭擔任書記,在這里,彭庭長指導我辦案、要求我學習,生活上十分關心我, 2014年通過了司法考試,今年成為第三批入額的法官。彭庭長擅長用庭前調解的方式幫老百姓解決矛盾糾紛。每次成功的糾紛調解,在調解前,他都花很多功夫去深入走訪調查,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從不怕麻煩,甚至苦口婆心地請當事人雙方親友參與,經過多次耐心勸解,當事人達成庭前調解,避免了雙方對簿公堂。” 彭燦華從進入法院工作來,始終把堅持司法公正作為他的價值追求和職業堅守。 在他參加工作以來所承辦的幾百件案件中,無一錯案。他告誡自己:做為一名黨員、法官,要堅持“忠誠、價值、堅守”的信仰,辦好一件案子。他很喜歡“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的這句詩句來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下法庭 以庭為家 1999年,彭燦華畢業于云南大學法律系,同年通過公務員招考考入了香格里拉縣人民法院,被分配三壩法庭擔任書記員,2001年又從三壩法庭調入到香格里拉縣法院先后在辦公室、書記員辦公室和立案庭工作。2004年,他又調到金江法庭擔任書記員, 5年的書記員中工作,他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兢兢業業,遇到問題就虛心向老同志學習,業余時間從不放棄學習,2004年經過不斷努力,通過了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成為香格里拉縣第一個通過司法考試被任命的法官。從此他立志當一名法官,當一名能夠擔當的法官。2005年,他從金江法庭調回到香格里拉縣法院行政庭擔任法官、副庭長,2008年根據工作調整,他又下到法庭,一干就是8年。 在金江法庭的八年里,彭燦華始終把法庭當作自己的家。他說,“在鄉村辦案,這些糾紛案件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若處理不好,就會引起鄉鄰恩怨或者家庭支離破碎。在這里辦好每一件案件與在城市辦案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法官價值也不會因區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彭燦華生在金江鎮,長在金沙江之畔,作為大山的孩子,他從小就秉承了金沙江奔流的激情和大山堅毅的品性。能夠回到家鄉工作,能夠為家鄉百姓做事,也是他始終的追求和奮斗目標。在他三歲時,他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她的母親是聾啞人,在家鄉也是出了名的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也是樂于助人的好人,在金江鎮修路時,他的母親每天都主動會給工地上陌生的修路人送開水和饅頭。在母親身上,彭燦華看到了什么叫善良和大愛,從而也希望自己像母親一樣充滿大愛。母親憑著勤勞、頑強毅力把他哺育成人,供他讀書上學,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也走出大山,考進了云南最好的大學就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后,帶著對家鄉眷戀,他又回到香格里拉這片熱土,追求著法律人夢想,當一名好法官。 走進金江法庭,一塊刻著“法正民安”的四個大字的巨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莊嚴肅穆。這是彭燦華剛到金江法庭時對法律價值思考的承諾:“作為法官,要想守一方平安,必須有公正司法的品質。若司法不正,就不能保一方百姓平安。”從此,他把“法正民安 ”作為對自己的司法承諾。2009年,他在利用辦案之余時間,從山谷中找了巨石,在村民的幫助下拖到了法庭,并將“法正民安”牢牢雕刻在上面,作為法庭的庭訓,時刻提醒自己和法庭人員要公正司法,為群眾服務。 彭燦華在微信簽名中寫到“我的夢是一座花園”,他的業余愛好是喜歡種花育樹,在自己家里,他種滿了鮮花和果樹。走進法庭,就能看法庭的庭院里郁郁蔥蔥,還有一個自己動手修建的外型如葫蘆的水池,到了春天,庭院開滿了鮮花。這些花草和樹木大多是從彭燦華家里移植過來的。他說,“法庭庭院建設好了,當事人來處理糾紛,環境好了,心情就好了。”對“葫蘆”型的水池,彭燦華解釋,“希望每一案件當事人,通過法庭對他們案件的處理,都能幸福安康!” 8年的法庭工作,彭燦華早以把法庭當成了自己的家。8年來,他和在迪慶工作的愛人一直兩地分居生活,愛人在城市帶著孩子,如今孩子已上小學一年級了,除了孩子節假日才能見自己父親,平時靠電話溝通父子情感。當談到孩子時,彭燦華眼眶里浸滿了淚花。 2011年香格里拉縣法院根據工作需要,調任他到香格里拉縣法院任副院工作,被拒絕了。他說,“因為鄉愁的情結,當時我不想離開這片熱土,這里需要我”。2012年,他60多歲的母親離開了人世。在他心中,故鄉永遠是他的依戀,也深深地把“法正安民”的情懷播灑在家鄉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
貼近民眾 溫情司法 在司法審判的路上,彭燦華不是就案辦案的法官,還一個勤于思想,不斷創新的法官。在辦案中,他不斷思考法官的價值,他認為法官的最大價值不在于辦理多少案件,而在于引導社會公眾信仰法律,法官司法辦案要貼近民眾充滿溫情。在如何培育民眾的法律信仰的問題,彭燦華創新辦案方式,帶領干警辦好每一個案件,通過巡回辦案、以案釋法、召開法律講座、張貼標語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使司法公正通過判決、調解形式向社會公眾傳遞。 在辦案中,彭燦華還把環境學和心理學的植入在調解與巡回審判之中,要求自己“真誠面對當事人,對當事人言語文明,在合情、合理、合法上下功夫,用情感打動人,用道理明白人,用法律通曉人,換位思考體貼人——溫情感的植入;邀請人民陪審員,宗族長者,民間知名人士,當事人的親朋好友參與案件調解和旁聽,實行“陽光”操作,消除當事人的顧慮——安全感的植入。” 彭燦華認為,法院給百姓的印象往往是威嚴、冰冷、無情的地方,法官是不近人情的特殊群體,大多當事人來到法庭都有畏懼、緊張、擔憂的心理。為了打消當事人的顧慮,彭燦華不斷創新工作方式,盡量讓審判、調解顯見溫暖。在工作之余,他時常帶領干警經常走訪轄區民眾,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向民間知名人士學習解決矛盾糾紛的經驗和方法,贏得了當地老百姓贊許好評,也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在金江法庭的調解室里,有個火爐,走進室內,一股暖流周身包圍,讓來法庭打官司、來信來訪老百姓深感家的溫暖。同時注重服務細節,用“一聲問候、一個笑臉、一杯熱茶、一把瓜果……”的態度來用心辦理每一個案件。 兩年前,在一起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原、被告雙方及代理人與法庭干警在法庭用餐,他們感慨:“我們當律師多年,還是第一次在法庭吃飯,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在一起合同糾紛案件中,來自麗江的律師說:“在你們法庭打官司真放松,有茶水、瓜子、水果,像在家里談事情一樣,我當了近二十年的律師,還是頭次遇到這種情況!” 錢曉鵬說:“彭庭長在審判過程中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對待有困難的群眾他都會主動幫助,從不吝惜錢財,別人接受幫助后,想要回報他,都被他婉拒。從他身上我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我很佩服和尊敬。” 金江法庭不僅在案件上對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釋放溫暖,還對轄區的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極大地釋放了法庭的“良心”。近幾年來,彭燦華帶領法院干警先后幫扶過轄區困難群眾三十多人次,為困難群眾提供幫扶資金數萬元。對轄區困難戶和某長期幫扶,并對其子女長期管教幫扶;對火災戶楊某某進行慰問,他用自己的工資對困難群眾閔某提供2000元資金幫扶。今年,彭燦華為金江鎮小學送去了自己培育的幾萬株花苗。 走進彭燦華辦公室,一面墻壁上掛滿了榮譽獎牌和當事人送的錦旗。在一起合同糾結中,一當事人從湖北給彭燦華寫來感謝信,“想不到在云南邊遠的金沙江畔遇到您這樣的法官”,并送來一面“一心為民的典范、司法公正的楷模”的錦旗。在執行一起遺留多年備受當地民眾關注的執行案件中,彭燦華同志多方努力 ,克服種種困難,更新執行理念,終于使案件圓滿執行,當事人在鞭炮聲中送來一面“懷愛民之心,辦利民之事”的錦旗。 2008年來,金江法庭被省高院和省司法廳聯合授予指導人民調解的先進集體。金江法庭也成為香格里拉市人民法院唯一連續六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的庭室,多名干警先后十余次被州、市相關部門評為先進個人。在榮譽和成績,彭燦華及法庭同事更加懂得責任和擔當,也讓自己的夢想伴著金沙江奔流始向遠方…… 談及將來,彭燦華說“我沒有什么奢求,只想做一個平淡善良的法官,把每一件案件辦好,不出錯案,給社會傳遞法律信仰;業余時間,多培育些花苗,送給群眾,美化好家園。”(中新網 劉學斌 王艷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