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青老的時候,高高瘦瘦的他穿著一套藏青色、洗得稍顯發白卻很干凈的衣衫,腳上穿著一雙軍綠色舊膠鞋,正背著一籃子松枝回家來。 青老是德欽縣奔子欄鎮玉杰村尼頂小組人,他20歲參加工作時在德欽縣城的供銷社工作。他說,在上世紀60年代,由于經濟不發達,當時全縣僅有一條沙石公路、幾輛老牌汽車,人們出行基本靠走路。從尼頂到德欽和中甸縣城一般都要走兩天,現在坐車不超過兩個小時就能到德欽或者香格里拉,交通帶來的變化不僅使群眾出行更方便了,經濟的發展也跟著交通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用一年一個變化來形容群眾的生活毫不夸張。“就我們村來說,村民家里的家用電器一家比一家講究,汽車也開進了農家小院,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老人能夠頤養天年,孩子享受優質教育,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青老說。 格桑拉姆家的房子與村里其他民居一樣,是典型的高原藏區庭院住宅,院子里種植著蔬菜和花草,上下兩層樓,底樓堆放著生活用品,而樓上則是他們的生活區,有客廳、廚房和臥室,家里有冰箱、彩電。近年來,鎮政府在玉杰村實施了人居環境提升工程,戶均安裝了一套太陽能熱水器,建設了8個垃圾集中處理池,硬化了通組道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提升。 尼頂小組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如今,德欽縣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正不斷提高:吃的是無公害的牛羊肉,喝的是干凈的天然泉水,房頂上有衛星接收器,地上有四輪的小車,手中拿著信號暢通的手機,口袋裝有儲蓄卡,還時常坐汽車飛機出去旅游,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 尼頂小組從前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最初,這個村只有12戶人家,但每逢馬幫遇到困難時,村民都會盡己所能幫助他們,還不時義務清掃道路,保障馬幫來時能夠少遇一些阻礙,久而久之,村里這種互幫互助、愛護環境的優良傳統便被繼承下來?,F在無論何時到尼頂小組,呈現在眼前的是干凈寬闊的水泥硬化路、整潔亮堂的民居和茂密的森林。2015年,尼頂小組被評為省級文明示范村。(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