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干部作風,打造‘云嶺鐵軍’”系列評論之七 ●云祖軒 效率與效益的關系問題,是全省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時時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必須破解的重要難題。我們應當做的是:既重效率,也重效益,二者都要講,努力實現效率和效益的統一。 我們做工作,促發展,不講效率不行。當前我們需要做的事很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現跨越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前面標兵越來越遠,后面追兵越來越近、越來越少。我們的確是等不起、慢不得,理應坐不住。謀發展、促跨越,猶如激流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沒有效率,效益也不會好。沒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不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抓落實,藍圖如何能變成現實?只會耽誤發展、貽誤事業。 只講效率不講效益也不行。如果說效率是做好工作、促進發展的靈魂,那效益就是肉體,肉體不存,魂將焉附?不講效益的效率,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對加快發展的期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是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只盲目求快,不考慮效益和質量;只算總量賬,不算成本賬、收入賬、環境賬、民生賬,那只會欲速則不達,甚至遺害無窮。我們必須把握效率與效益的辯證關系,始終注重抓根本、算大賬、謀長遠,切實做到效率與效益雙贏,收“魚和熊掌兼得”之效。 然而,在我們一些地方的工作中,存在效率與效益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現象。有的凡事慢慢騰騰,可以一天干完的活干兩天,應該一周完成的工作磨一個月,這是典型的慢作為、不作為;有的地方多少年不見做成幾件像樣的事,幾年過去了,還是山河依舊,群眾生活也沒有多大起色,還自認為“穩重”;而有的則過分強調“快”,凡事越快越好,甚至不顧科學規律打造“高速度”“高效率”,常常“蘿卜拔了不洗泥”,給工作和發展帶來影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任務,或為了早日“脫身”、另尋高就,便一味求快而對質量、效益重視不夠的情況。有的不認真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特別在精準識別、精細管理上下功夫不夠,“應扶的漏扶、不該扶的扶”;有的搞大呼隆,不針對實際,送一對羊、兩頭豬就算扶貧;有的“輸血式”扶貧多,“造血式”扶貧少;有的沒有抓實產業發展,脫貧的穩定性、可持續性不強,等等。諸如此類,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利于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必須堅決扭轉。 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領導干部不能正確處理效率與效益的關系?原因之一,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根“弦”調得不準,缺少統籌效率與效益的方法和措施,工作中緊了一頭松了另一頭,山雞顧頭不顧尾。之二,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新發展理念的理解把握不夠準確、全面,對效率和效益的認識有偏差,或重效率輕效益,認為猛沖猛打、快出成績才好,才是有本事;或缺少效率意識,啥事都磨磨蹭蹭,表面看是重質量效益,實則是不想作為、不敢作為、不會作為。 如何處理效率與效益的關系,檢驗各級領導干部的作風和政績觀,也考驗我們抓工作、謀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們要做到效率與效益都高度重視,確保效率與效益的統一,交出做好各項工作、推動跨越發展的優秀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