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鏈”上的歡歌笑語 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民居旁都有一塊小菜園,種上了重樓,叫“菜園銀行”。 ![]() 慶福村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圖為慶福村大棚蔬菜基地。 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永遠跟黨走,圖為慶福村黨總支第三支部召開黨員大會學習十九大精神。 慶福村建起了“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圖為巖東專業合作社收購中藥材。 1月18日上午,維西縣永春鄉慶福村東山組滴水成冰。與寒冷的天氣相比,東山組活動場所卻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慶福村中藥材種植戶紛紛向巖東專業合作社交售桔梗、當歸、木香等中藥材。 “我們一家人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開心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活得有尊嚴。”李國光邊從黨員致富帶頭人李向剛手中接過錢邊激動地說。 李國光是慶福村東山組傈僳族農民,今年39歲,是1名共產黨員,一家4口,有兩個孩子,1個讀初中,1個讀小學。2015年前,一家人靠種幾畝薄地過日子,人均收入還不到1500元。“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上級號召帶頭帶領脫貧致富,但我家很窮,說話沒有底氣,干事沒有朝氣,沒有起到帶頭作用,我心里很難過。”李國光說。 為什么貧困?一句話就是找不到脫貧路子,缺少脫貧本領。 一系列惠民政策,一條產業鏈拔掉了李國光家的窮根。“實施精準扶貧后,我家享受到了優惠政策,政府扶持建起了新房子,住進了新房子,加入了合作社,有了3筆收入,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好日子,我家提前提出退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的申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在群眾中說話的底氣足了,帶頭干事的勁頭更足了。” 李國光說。 “建檔立卡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企業走”,當天上午,李國光向巖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銷售了1200斤鮮桔梗。這是李國光第3次向合作社交售中藥材了。到現在,李國光從合作社拿到的中藥材收入已經超過12000元。 負責收購桔梗等中藥材的是巖東專業合作社負責營銷工作的致富帶頭人李向剛。當桔梗等中藥材收購到10來噸時,李向剛就將藥材運往入駐維西生物園區的云南蘭草公司。 “還是訂單農業好,鄉里面和公司組織專家手把手教我們種植技術,公司給我們提供種苗,鄉里還給我們產業發展資金,我們只管按照公司和合作社的要求搞生產,剩下的事情我們不用操心了。”李國光說,“去年下半年以來,桔梗價格大跌,蘭草公司信守合同,按照保護價每市斤高于市場價格5毛錢收購我們的中藥材。” 像李國光一樣,慶福村120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都搭上了“扶貧資源跟著建檔立卡戶走、建檔立卡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公司走”的扶貧產業快車道。 “扶貧資源跟著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走,產業扶貧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李國光家獲得第2筆收入:每年股份分紅3000元。 按照“公司+建檔立卡戶”的模式,慶福村李國光等120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碧羅雪山公司方式,每戶每年獲得3000元的分紅。 “生態脫貧一批。”李國光是生態管護員,獲得第3筆收入是護林勞務工資,每年收入9000元。 這幾天,李國光特別的忙,一方面要忙著采收、銷售中藥材,另一方面要忙著護林防火,用他的話說就是:“我恨不能1天當成兩天用,1個人當成兩個人用,兩天的活路1天干完。” 像李國光一樣,慶福村38名建檔立卡戶當上生態管護員,每年收入9000元,37人當上治安協防員,每月收入300元。 2018年春節即將來臨,李國光一家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向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李國光請張老師早早寫下了一副抒發喜悅心情的對聯:“上聯:建新房遷新居春回大地榮萬物;下聯:育產業奔小康福臨人間澤千秋。橫批:不忘黨恩。” 這是“脫貧鏈”上的歡歌笑,請聽慶福村群眾發自肺腑的歌唱:“脫貧攻堅政策好,合作經營天地寬,擼起袖子加油干,勤勞致富日子甜,傈家兒女多歡暢……”這是慶福村西山組文藝表演隊正在排練的《瓦器器》中的唱詞。這幾天,慶福村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隊正在抓緊排練文藝節目,準備參加村里舉辦的慶新春民族民間文藝匯演。 怎能叫人不歌唱?一條扶貧產業鏈,一條小康路。2015年底,慶福村503個農戶中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20戶,人均收入3600元。到2017年底,慶福村人均收入達到7518元。2017年,慶福村村黨總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3萬元。今年,慶福村脫貧出列。(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