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德欽縣云嶺鄉以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重點,深入落實各項扶貧脫貧措施,創新工作機制,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發展動力,真抓實干、真幫實扶,動員全社會力量聚力脫貧攻堅,全面助力貧困群眾共赴全面小康,2017年實現戶均增收1.62萬元。 黨建引領 增強脫貧攻堅的推動力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攻堅戰,關鍵在黨。近年來,云嶺鄉落實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雙推進”機制,圍繞“強組織、興產業、富百姓、穩藏區、重實效”的目標,扎實開展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發揮黨在農村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核心領導作用,著力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脫貧攻堅的“中軍賬”和一線“指揮部”,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主力軍”和“馬前卒”的作用。結合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實施機關黨組織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結對聯建,由機關黨員聯系農村黨支部建設,選派政治過硬、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擔任軟弱渙散黨支部“第一書記”,狠抓基層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提高基層黨支部的“堡壘指數”,增強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中,實施“三村七進一行動”工程,開展“擁護核心、心向北京”主題教育活動,以“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為載體,落實黨員直接服務聯系貧困群眾制度,組織黨員進村入戶“找窮根、結窮親、摘窮帽”,明確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掛包聯帶責任,用脫貧攻堅成效檢驗黨員作用發揮是否合格。用好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和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兩大杠桿撬動農村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發揮,破解黨組織“無錢辦事”和黨員“無錢創業”的困境。2017年,為12戶黨員發放創業貸款130萬元,培養12名種植養殖大戶,帶動40余名群眾致富。 夯實基礎 提升脫貧攻堅的保障力 打好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是最硬的保障。云嶺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考慮,整合項目建設資金,帶領群眾投工投勞,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居、出行、生產作業條件。2017年,完成三面光灌溉渠3400米,埋設玖農頂油橄欖基地灌溉管道7000米,修建的貢坡防洪壩330米,發放管材9400多米,有效解決200多畝農田灌溉用水問題,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該鄉以“生態環境更優化、經濟發展更穩健、城鄉發展更協調、人民生活更幸福”為目標,實施貧困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2017年,埋設人飲管道1.07萬米,供水人飲改造6420米,解決120多戶460余人飲水問題,安裝太陽能路燈221盞,解決貧困村663戶群眾夜間出行照明問題。不斷加強村組活動場所建設,新建村組黨員活動室7個,重建1個、修繕8個,目前已全面動工,云嶺鄉果念和查里桶兩個村委會辦公場所建設項目也已全面啟動,實現了貧困村群眾活動有場所。目前,云嶺鄉全鄉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條,通組公路37條,除雨崩村上下組未實現通路以外,其余37個小組全面實現通達化,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做強產業 厚植脫貧致富的發展力 沒有產業支撐的脫貧,等于沒脫貧;沒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全面小康只是一句空話。貧困村組的脫貧致富,根本上還是需要以產業經濟作為支撐。針對當地耕地面積較少,且大部分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層薄,土壤質量差,旱澇不保收,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農民脫貧致富難;林地可利用資源不多,全鄉僅有2000畝左右的荒山草坡資源可開發利用,群眾經濟收入來源較少,僅有3500余畝葡萄為主要經濟作物,土地抗風險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災害,便會造成生產受損、生活困難的問題,云嶺鄉立足本土生態資源,對接市場需求,瞄準脫貧奔小康,探索出“以種為主、種養循環、長短結合、穩定增收”的產業發展路子,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過上好日子,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突出“一村一品”,通過技術推廣、能人示范,帶動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核桃、石榴、葡萄為主的種植業和山羊、藏香豬、土雞為主的養殖業,并逐步做大規模、做強實力,切實推進農作物規范化種植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2017年,實現戶均增收1.62萬元。立足氣候條件,在西當、查里桶等村發展規模化苗圃基地,大力推動農業生態產業。依托該鄉現有旅游資源,在紅坡、斯農等村建設一批以“總支+支部+農戶”形式的生態旅游農家樂和休閑山莊,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以“股份合作”集體經濟的形式,在果念村發展大棚蔬菜和石榴種植業,建成蔬菜種植基地20.5畝,建成石榴種植基礎140畝。另外,云嶺鄉在繼續鞏固好原有的雨崩、明永景點的基礎上,將大力打造白馬雪山-紅坡村-巴里達冰川-梅里雪山景區及白馬雪山-紅坡村-永支(孔雀山天然湖泊群)-怒江大峽谷旅游環線,通過打造旅游業,拓寬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 精準施策 提升脫貧致富的自發力 云嶺鄉按照“因戶施策、精準滴灌”要求,結合貧困戶實際情況,逐戶制定脫貧計劃。對84戶350名有發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實施生產扶持和就業發展;對22戶106名居住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難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74戶374名因病致貧的貧困人口實施醫療救助。(記者 王靖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