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機關干部到農村調研扶貧工作時,對當地群眾說:“種什么能致富,你們就種什么。”有群眾當即反問道:“你說的‘什么’到底是什么呢?”該干部當場語塞,不知如何應對。還有位領導接到下級緊急報告,請示如何處置即將要發生的群體性事件,這位領導指示要妥善處理。結果“妥善處理”變成了錯失良機。 時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派干部深入基層掛點幫扶,對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有些干部的工作作風不扎實,對基層的問題總喜歡大而化之講意見、籠而統之提要求,卻拿不出有針對性的、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這不僅不利于基層改進工作、謀求更大發展,反而會影響部門機關的形象。 實踐是檢驗工作的標尺,對扶貧干部來說,到基層開展扶貧工作,比談看法更重要的是找到切實有效的辦法,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空喊口號、大而化之、好大喜功、胸中無數、盲目蠻干不行,各級干部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只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熟悉掌握當地社情民意,對存在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深入思考、縝密籌劃,形成實際可操作的思路,才能既談出有針對性的看法,又能拿出具體實在、群眾接受贊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把愛民之心、為民之責、利民之策落到實處。(魯庸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