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青農布(中)入戶走訪,了解貧困群眾意愿。 海拔3000多米,有著“云南北極”之稱的德欽縣羊拉鄉條件極其艱苦,以邊遠、貧窮而“出名”,那里大山林立、交通不便,是云南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鎮,也是維護藏區穩定的前沿陣地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許多在羊拉工作的人都想方設法調出去,而出生在佛山鄉的立青農布卻像一塊沉甸甸的秤砣一樣,扎根羊拉8年。從他到羊拉鄉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羊拉看成是自己的家鄉,把鄉親們當成是自己的親人。他自己也記不清全鄉52個村民小組已轉過幾遍,全鄉932戶人家沒有一家他沒到過,5644名村民沒有一個人他不認識。他個兒不高,卻干勁十足,他就是甘當秤砣、不做浮萍的羊拉鄉黨委書記立青農布。 甘當秤砣不做浮萍 2011年3月初,立青農布到羊拉鄉擔任黨委副書記、代理鄉長一職。他到鄉里報到的那天,正趕上下大雪。由于當時去往羊拉鄉僅有一條狹窄的土路,還要途經海拔4300米的雪山埡口,道路積雪難行,他走走停停,顛簸了兩天,才到達鄉政府駐地。通往羊拉鄉的路到底有多難走,有人形象地說:“去往羊拉的人就是把生命的一半交給頭頂上的飛濺落石,另一半交給腳下的萬丈深淵?!?/p> 到任后,立青農布結合鄉情提出:羊拉鄉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為打通羊拉鄉通往各地的公路,立青農布在摸清了全鄉的地理優勢和交通狀況后,提出了打造“三通四縱”的交通網格建設規劃。在他的帶領下,羊拉鄉新增鄉村公路里程近200公里,實現全鄉52個村民小組全部通公路,通鄉公路實現全線油路化,4個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村民小組的公路硬化工程有望在年內完工。昔日2天才能到縣城的路程如今1天就實現了,甚至通往西藏和四川的公路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 除了路,他還花大力氣建設水利設施、鄉村衛生設施、村組黨員活動室等,使羊拉鄉的基礎設施在幾年之內得到迅速提升。 脫貧攻堅改頭換面 雖然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改善,但羊拉鄉仍然是深度貧困村,群眾增收產業培育難,脫貧難度大,容易返貧。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立青農布對標對表貧困戶退出6項標準和貧困村退出10項標準,切實加大組織力度、工作力度和推進力度,并按照脫貧路徑,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關鍵問題,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他根據羊拉鄉的實際情況,把易地搬遷工作作為一項治本之策強力推進。到今年年底,羊拉鄉將累計完成19個村民小組的301戶、1700多人的整組集中搬遷任務,其中257戶、1435人為跨鄉鎮和跨縣搬遷,讓一大批貧困群眾從邊遠、深山、高海拔、缺水等“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六類地區”遷出,實現“挪窮窩”“改窮業”“換窮貌”“拔窮根”。 與此同時,立青農布還多方爭取,實施人飲安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工程,并推廣油橄欖、瑪咖和養蜂、生豬養殖等一批種植養殖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同時,該鄉還積極兌現林改、草改、農村低保等惠民資金;全面完成“8·28”“8·31”地震民房災后重建和修復加固工程以及農村危房改造、扶貧安居工程、棚舍改造等民生工程;開辦3個學前班,讓50多名適齡兒童實現就近入學;實現新型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應保盡保和“鄉衛生院+村衛生室+農家衛生院”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覆蓋;建設黨政綜合樓、農貿市場、四個行政村政務服務中心……羊拉鄉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實現了 “挪窮窩”“改窮業”“換窮貌”“拔窮根”的目的。 立青農布在擔任鄉黨委書記之后,還全面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緊盯作風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密切聯系群眾之風、調查研究之風,真正做到干部在一線服務、問題在一線解決、政策在一線兌現、形象在一線樹立、經驗在一線總結。同時嚴格“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扎實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大力推進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雙推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障。 傳承精神維護穩定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協作”的“羊拉精神”激勵了羊拉的幾代人。立青農布時刻告誡廣大干部職工要把“羊拉精神”傳承下去。他要求無論是本地干部,還是外來干部,都要樹立主人翁意識,弘揚“缺氧不缺干勁”和“海拔高、標準更高,紫外線強、斗志更強”的高原精神,像羊拉的大山一樣扎根羊拉。在立青農布的帶領下,羊拉鄉涌現出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集體和個人,其中,群眾互助互愛的“白迪老人”事跡和“殘疾人阿扎”“全國宗教系統先進個人吉層”“釘子書記仁巴”的事跡廣為人知。 除了傳承好“羊拉精神”,立青農布還在群眾中深入開展“幸福思源·脫貧感恩”“三個離不開”、新舊藏區生活對比等思想教育活動,在僧尼中開展愛國主義、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逐步消除民族分裂勢力思想滲透的土壤和空間,筑牢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和“擁護核心·心向北京”的思想防線。 在羊拉工作8年來,立青農布創新和健全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和調解方法,先后成功化解調處了一大批土地征占、貨運、利益分配等利益糾紛,全鄉保持了社會穩定、宗教有序、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曾經創造了連續五年無一起刑事案件的記錄。 2015年7月,因山林、牧場糾紛,羊拉鄉羊拉村登拉片村與相鄰的西藏索多西鄉大海隆村兩個村民小組之間發生了相互宰殺對方牲畜、阻斷道路交通的惡劣事件,雙方涉事人員達到500余人。立青農布帶領工作隊調解糾紛長達70多天,這期間他住在山上簡易的帳篷中,喝著公路上的積水。9月3日這天,兩地近200個村民持械對峙,眼看一起嚴重的群體性事件就要發生,一直在現場的立青農布高喊“是共產黨員的帶頭退回來”,群眾中的黨員聽到他的喊話,主動從對峙的隊伍退出來,并幫助工作組勸解其他群眾,最終把羊拉鄉的群眾先勸回,一場一觸即發的跨省群體性事件得以平息。 多年來,立青農布建立了“村村聯建”“兩省睦鄰友好聯防”機制,每年他徒步深入海拔四五千米的蟲草山宣傳教育,調處邊界睦鄰糾紛等各類矛盾糾紛40起以上。 愧對家人無愧于心 立青農布出生在德欽縣佛山鄉的一個農村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兩個妹妹,年近古稀的父母與小妹妹一家生活在一起。妹妹、妹夫為了生計,常年外出務工,兩位老人放不下家里,加上適應不了高海拔的生活環境,死活不愿到城里生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留守老人。立青農布工作的羊拉鄉離佛山鄉老家300余公里,受交通不便和繁忙的工作制約,他一年都難得回老家幾次陪陪父母。偶爾他會趁著去縣城開會,抽空驅車幾十公里回去看望父母,但也只能寒暄幾句便又匆忙返回。 立青農布的妻子平時工作任務繁重,夫妻倆已經兩地分居8年,他從兒子讀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沒有輔導過作業,甚至連母親、妻子生病住院他也未能陪護。對于這些,立青農布的內心十分愧疚,但他從未叫過苦、喊過累,任勞任怨,也從未向組織提過個人的要求。父母、妻兒的理解和支持讓立青農布像秤砣一樣扎根羊拉8年,也激勵他完成一張又一張如此自豪的成績單。(江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