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金拉姆 記者號稱“無冕之王”,是時代的記錄者,是真相的探尋者,更是社會的守望者。 2013年9月,通過州直事業單位公開招考,我入職迪慶日報社,從當上記者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打滿了雞血,覺得這個職業自帶光環。 做一名記者是我從小給自己設定的夢想,我想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夢想猶如一盞明燈,指引人前進。逐夢路上我奮斗著、努力著,終于在夢想開始的第十年,我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無上榮耀的黨報黨刊記者。從此,一支筆、一個本子、一臺相機成了我每天的標配,或是行色匆匆于采訪途中,或是奮筆疾書于案牘之前,總之,它們串聯起了我豐富多彩的記者生涯。 翻開記憶的畫卷,腦海中每一次參加采訪的情景依舊深刻。剛開始,每位新記者都由資深老記者帶著學習采訪,我跟著施學群老師,當一篇題為《州政協黨組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報道刊登在報紙上的那一刻,我無比激動,因為老師帶著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新聞報道。當時,記者這份職業所自帶的光環讓我滿心歡喜,可是我卻忽略了當時老師在稿子背后所作的付出和努力。 2015年3月,“千名干部下基層推進美麗迪慶建設”活動如期開展,作為全州第九批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中的一員,我被下派到維西縣中路鄉拉嘎洛村駐村一年。初到村里,看到貧困落后的村貌和善良質樸的村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老百姓做些事。可是,當村民蜂合興因想在小組建一條通戶路而找我尋求幫助時,我卻束手無策,第一次那么深刻地體會到心有余力不足的滋味兒。這時,記者部主任和啟光老師的一個電話點醒了我,他說:“無論在哪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記者的身份。”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雖然當時我的工作方式變了,可我始終是一名記者,我能做的就是立足本職,為地方做些宣傳。于是,工作之余我開始尋找新聞素材,當了解到中路鄉佳禾村第一支部書記和啟勝幾十年如一日,不計代價,不圖回報,默默幫助著身邊人時,我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了他。聽著和書記講平凡人生的不平凡事跡,我心潮澎湃,一邊記一邊暗暗發誓:一定要寫得感人、精彩。 然而,原本應一氣呵成的稿子我卻無從下筆,當掙扎了兩天后寫成的初稿自己都拿不出手時,我潸然淚下,那一刻我終于明白,記者光環的背后需要的是付出、是努力。 有人說:“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理。”我認為記者所應具備的人民心、人民情使他永遠站在時代的制高點。2017年12月,單位組織記者走基層,我們走進維西縣美光村,采訪了當地村民和“五保”老人六十一之間的感人故事,這也是我當記者以來感觸最深的一次采訪。 過去,美光村村民們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苦。這讓身有殘疾的六十一就過得更艱難了。2010年,年過七旬的六十一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有一天,村民蜂文浩路過六十一的居所時無意間看到,老人揣著手蜷縮在床上,兩眼無助地盯著北風呼嘯的窗外。此情此景,讓蜂文浩一陣酸楚。雖然當時自己的家庭負擔已十分沉重,但他毅然把老人接回家中,承擔起撫養老人的義務……直到2012年11月,同組村民蜂文忠看到蜂文浩在身負重擔依舊堅持撫養老人,于是,他主動提出申請并開始照顧六十一。 就這樣,兩位傈僳族漢子輪流照顧老人的善舉深深感動了其他村民,大家也紛紛自發前來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房屋漏雨,村民們就幫老人修繕房子;生病了,就去給老人抓藥;老人沒吃的,他們就把自家口糧分給老人……特別是2017年9月初,為了讓臥病在床的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和陪伴,村民們分成組,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老人身邊。采訪中,當我看到村民們給老人做飯喂飯、洗衣洗被、擦洗身子的照片,以及輪流換班、生活開支等照顧老人的點點滴滴都時,我熱淚盈眶。村民們的無私、善良、堅持、守護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弦。正是因為這一次采訪更加堅定了我做記者的信心,我要用手中的筆把發生在迪慶高原的善行義舉傳達給更多人,用心用情去書寫好蜂文浩等人用道德善舉托起的雪域迪慶向善的力量。 五年來,當“本報訊記者央金拉姆”這幾個字一次次出現在迪慶日報各媒體平臺時,讓我懂得了當好一名記者,不僅僅是為了頭頂的光環,更是為了內心的那一份責任,那一份堅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新時代賦予了記者新的使命,新時代召喚新擔當新作為。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的殷切囑托,不斷強化責任意識、提高履職能力,始終懷揣記者的堅守、責任與情懷,在新時代的鞭策下勇往直前。 記者感言 又一個記者節來臨,沒有儀式,一切如舊。一路走來,苦過累過也有過收獲。站在新起點,我們整裝待發,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江初:我愛記者職業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基層駐站記者,背著相機和電腦到處跑,德欽72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我的足跡,每一條報道背后都有自己的小故事。 我喜歡將鏡頭對準積極向上的笑容和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我竭盡所能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善良,想用平凡的故事堆砌起一堵道德的高墻。 我是記者,我快樂!我熱愛自己的職業!也祝所有同仁節日快樂! 和建蕓:新聞是跑出來的 我深信“新聞是跑出來的”,只有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扎實采訪,才能寫出令群眾信服的“信聞”。今年5月2日至3日,我深入德欽縣霞若鄉月仁村采訪該村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兩天的采訪,使我深深體會到月仁村村民的質樸,他們對生產、生活積極向上,心態很“陽光”,大部分村民都有一顆感黨恩、知黨情的心。與他們交談猶如一股甘甜的清泉浸入心田,給人一種融入社會、回歸自然、和諧發展的感覺,從他們身上也使我收獲了一筆不菲的人生財富。 王瑄怡:匆忙中,一天又開始了 匆忙中,一天又開始了。細細回味,從事記者的時間里,我似乎都是忙碌的,忙找新聞線索,忙采訪,忙寫稿。因為忙碌,我常常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因為忙碌我常常掃了好友的興致。而正是這份“忙碌”讓我明白了,只有對新聞記者這個職業永遠充滿敬畏與不安,方能保持向上的姿態與力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祝愿所有的記者人:有愛,有溫暖,有陽光,有力量,有尊嚴,在此刻、在將來的每一天。 松學寶:正義是你永遠不能放棄的方向 時間最忙,彼此不破,從事一份事業,擔負一份責任。 新聞工作者既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鼓與呼,也要深入基層,走到普通百姓身邊去,為他們的故事淚與歌。我們會發現,原以為很平凡的人和事里,卻有著能讓你內心深處波濤涌動的偉大和感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人民建設好權威公信的平臺。 談理想很奢侈嗎?我相信,這些年來,我加入到這個團隊,那就是理想的召喚。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定會被社會所見證,被時光所鞭策,加油,永不言棄! 央金拉姆:把新聞做好 11月8日,我迎來了人生中的第6次記者節。對于我而言,這是一個兼具儀式感與倍感榮耀的幸福時刻,或是回顧難忘的采訪歷程,或是抒懷新聞理想……不同的慶祝方式,都指向最高的價值追求:把新聞做好。 記者節當天,作為一名黨報黨刊記者,與平常并沒有什么兩樣,我和同仁們行色匆匆于“記者百村行”的采訪途中,深入基層挖掘好新聞,或許對記者節最好的慶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堅守中做好每一次采訪,于創新中寫好每一篇文章,勇敢地再一次出發,我將在新時代新聞輿論思想的指引和鞭策下勇往直前! 張 燕:不忘初心 砥礪奮進 “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 這句話,是對記者工作和生活的生動詮釋。 在《迪慶日報》以實習記者的名義發表第一篇名為《青春千里行 有夢就有明天》的人物通訊開始,我的職業生命就有了“記者”的烙印,轉眼5個年頭,各種滋味,品之嘆之。 5年的時間讓我逐漸成熟,從開始面對形形色色采訪對象的緊張到現在的弛張有度,每一次的采訪對于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 在之后的記者生涯中,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更加用心去了解每一個新聞事件,準確把握新聞導向,做到快速采集、甄別和驗證新聞信息,撰寫出更多優秀的新聞作品。 王靖萍:從容堅定地繼續前行 作為駐德欽記者站的記者,自己開車去基層采訪也是家常便飯,但每次“走基層”采訪經歷都讓我感動,讓我明白每個故事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意義,也讓我更加懂得了新聞現場的重要性。當前媒體融合發展,對新時代的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參與過多次社內組織的融媒體直播后,我對媒體融合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年輕的我們應該努力成為全媒型人才,嘗試做到“一專多能”。未來的路上,我會不忘初心、心有所持,從容堅定地繼續前行。 洛桑央宗:記者的價值,就在于傾聽并忠實地記錄 記者是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也是傾聽者,記者的價值,就在于傾聽并忠實地記錄。作為一名記者,我從前輩身上看到了他們在踐行“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他們一直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未來,我也希望像所有記者前輩一樣,不斷學習,去發現,去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