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義 央金拉姆 何帝龍 洛桑央宗 香格里拉市格咱鄉那格拉村是該鄉最邊遠的一個村民小組,由于四周群山環抱,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那格拉村成為了貧困、封閉和落后的代名詞。近日,記者沿著蜿蜒的通村公路,走進那格拉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田園般的美麗景象:家家住進漂亮的高大藏房,水泥衛生路通到各家門口,群眾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昔日貧窮落后的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蔓菁沒有雞蛋大,路沒有麻繩粗”,這是以前對那格村貧窮落后面貌的生動寫照。說起那格拉村的變化,現年68歲的拉茸老人感慨萬分。據他介紹,以前,那格拉村是極其落后封閉的,在未通公路之前,一條狹窄的人馬驛道纏繞在懸崖絕壁間,是通往村外的唯一通道,當時到村委會所在地要整整走上一天, 所有的物資都只能靠人背馬馱運到村里,村里的很多婦女老人沒有出過村子 ,大山像一座天然屏障阻礙著這里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落后地區的群眾過上了好日子?!崩桌先苏f。 那格拉村的貧窮與落后牽動著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心,大家的共識是——“要致富先修路”,解決交通問題是突破那格拉村貧窮的最大瓶頸。在各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終于在懸崖絕壁間“鑿”出了一條那格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這條路打開了封閉的那格拉村,半天時間就能到達香格里拉市,這是以前那格拉村民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這條通村公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幸福路”“致富路”。群眾出行方便了,各種物資進入了村子里,很多村民把車子開到了家門口。如今70%的那格拉村民擁有各種貨車、各型農用車,甚至各種私家車也開到了家門口。 住房條件的變化是那格拉村最生動的變化。拉茸老人回憶說,以前村民住的都是成片的開裂欲倒的土墻房、漆黑破舊的木房、低矮黑暗的土掌房……,到處都是一片雜亂、破舊的景象。大多數人家都是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居住條件惡劣。改革開放以后,各地興起建設高潮,那格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在收入有所增加后,人們開始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特別是隨著安居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動落實,村里的大部分群眾建起了漂亮的新房,條件好的還在城里買了房。 |